当前位置:

凰涅天下_第567章

君朝西Ctrl+D 收藏本站

  卫希颜并不知道,她从后世拈来使用的“0-9”阿拉伯数字比此时在欧洲流传使用的更简单——原来的历史上是经欧洲多位数学家改进后,方形成了后世所知的阿拉伯数字,至于“+-×÷”等运算符号更是在十五世纪后才被欧洲数学家们发现并进行宣传。

  

  新的计数方式和运算符号后来被高宣引入造船坊使用,之后又慢慢流传出去,在手工作坊和商业中广泛运用,又过了几年随着海商的出行被带出去,反过来影响了欧洲在这方面的发展。

  

  这种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卫希颜自是懒得理会,她在火器坊中首先重定的是长度计量标准。

  

  她并不清楚后世国际是以米作为长度的基本单位,但这并不影响她对长度的度知。她以厘米为单位,制了十把铜尺,从10厘米到100厘米不等,每把厘米尺的最小刻度均精确到毫米。

  

  卫希颜在制作铜尺时手中并无现代的计量工具,但她目测精准,加上武技修为高超,心中有着精准刻度后,一剑挥出去,光滑的铜片上便出现整齐如一的刻痕,并刻上了刚刚引入的阿拉伯数字。

  

  厘米尺确定后,卫希颜再导入米、分米、毫米等长度单位,选出十名工匠,各拿铜尺对原使用的丈、尺、寸等进行测量,确定换算公式。

  

  长度标准确定后,卫希颜又进一步确定质量标准。

  

  她不清楚现代物理的一千克如何定义出来,但她有精准的手感。让工匠拿来一个大铜锭,放在手中掂量,进行切削,直到符合一千克的手感为止。这样自然会有偏差,但应该只是细微之差,不影响大局。

  

  卫希颜将这块铜锭规定为一千克的标准计量锭,又吩咐沈元等人按此标准锭制出10克、100克、500克等标准锭,然后由工匠测量一斤等于多少克。经测,1宋斤约合640克。于是,新旧单位的换算公式便出来了。

  

  卫希颜又考虑到时间标准的统一。

  

  她约摸记得时间是以光速来定标准,她自然无法做到。但中国古代的记时单位已有“时辰、刻、字、秒、忽”,卫希颜用沈括当年改进的漏壶进行测算,计出宋代1刻相当于15分钟……

  

  古代计时的“一个字”等于300古“秒”,卫希颜经计数后,惊讶地发现“一个字”约合现代的5分钟——那即是说,中国古时的“一秒”与现代的一秒相差无几!这是巧合,还是蕴含着东西文化传播的某种规律?

  

  卫希颜无心思考这问题,立即向众工匠引入了“分、秒”的时间单位。她不由忖思:或许可以和沈元商议,看能否制造一个摆钟出来?

  

  沈元、高宣作为学科技艺的佼佼者,思维向来缜密,对于计量标准的革新,若换了旁人来做,以此种方式确定必会引起二人的质疑。两人若真要卫希颜说出个原理来,她定然头痛。

  

  但她在火炮技术上表现出来的远见卓识和涉及机械、物理、化学等方面的先进学识让沈、高二人钦服不已,心理上自然而然将这位大宗师当成沈括那般的百科全才,哪知道卫希颜纯粹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拿来主义者”!

  

  其后卫希颜又引入奇妙的计数方式,让沈高二人愈发觉得她深不可测,加之卫希颜举手投足间自然散发出的威凌气度,以及身为大宗师的威望,让人不由自主地折服,即使偶生质疑,也因对卫希颜的盲目信任而泯灭下去。

  

  因此卫希颜的革新竟轻而易举的被众人认可,迅速在火器工坊中使用开来。

  

  卫希颜此时并未考虑到三大计量标准要在官方和民间推广,因度量衡牵涉民生较广,且涉及到朝廷税收的计量,极其复杂。因此,她仅要求火器坊的工匠们按此标准施行。

  

  其后,她在推进军器监改革时,为统一所有军械装备的规格,要求临安的军器监,以及各州负责军械制造的都作院、作院均按新计量标准实行,并颁发标准尺具和换算手册,强力推进。

  

  建炎三年时,为提高军械生产的质和量,卫希颜将一部分作院与都作院承包给具备实力和信誉的大商家经营,并严格要求这些私营化的军工坊必须执行新计量标准,否则,生产的军品概不接收。渐渐的,这套计量标准便随着商业活动流传推广开去。

  

  又过了几年,新的度量衡在民间使用愈来愈广泛。名可秀在此基础上,要求政事堂颁布政令,全面推广新的度量衡标准,并规定新旧度量衡的换算公式,旧的度量衡仍允许民间同时使用,但官方交易必须使用新标准。

  

  经此后,新的度量衡得到官方确定。于是,一场涉及广泛的计量标准变革便以这种“由下而上”的方式平稳过渡、水到渠成。

  

  再之后,这套计量标准通过海商流传到海外,成为通行诸国的“国际标准”。

  

  *********

  

  卫希颜在蠡山岛极其忙碌,工匠尚有两班轮倒,她却是不分昼夜全天工作。好在她的凤凰真气修为已臻九重,无需睡眠,只需冥想半小时后便又回复到神采奕奕。

  

  工匠们的问题层出不穷,卫希颜均能根据她对武器军械的熟悉给予解答,不能解答的便给出一个思路,反正她只需抛个引子便成了,至于理论过程的完善那是属于沈元这类科学家的任务。

  

  • 背景:                 
  • 字号: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