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凰涅天下_第1343章

君朝西Ctrl+D 收藏本站

这次会战一改之前两战“一攻一守”的方式,而是以谁先抢战荆山半腰的“夺胜点”并坚守两刻钟为胜。换句话说,即山地抢占制高点之战。在前两次抽签都是平原战之后,第三战必然是山地战。

这种作战方式对南军不太有利,因为最大程度地削弱了炮火的作用。

南军统将高师旦心里倍感压力:这一仗若败了,南军失去的将是整个邓州。

正文 374南北之战(九)

荆山,因满山生长荆条而得名。整个山脉的走势呈西北-东南向,其西北部山高谷深,巍峨陡峭;东南部山低谷浅,坡度略缓,稍加开阔。

但南北两军交战的地点并不在东南山脉,而是在北部山脉的一处小峰,高四百多丈(1200米),北面为凹形峭壁,东南西三面山势较缓,峰顶是一个大坪,形如马蹄状,山下猎户称之为“马蹄坪”,这面山峰也就成了马蹄峰。

决定两军胜负的“夺胜点”就在马蹄坪。坪上林木茂密,只有北面挨近悬崖的那一带林木稀疏,近崖处耸立着一块十几丈高的岩石,插旗点就在岩石上方——双方最终争夺的就是这个插旗点。

马蹄峰在荆山北部山脉中算是山势最平缓的,但从山下到山下都植被茂密,林木葱郁,眼望去一片苍绿,只有猎户踩出来的几条狭窄山道,无法让大部队行军,势必要穿林过树,分成小队伍行进。

这对南军炮营显然不利,如果单是行军还不算太艰难,高师旦麾下的火炮部队曾在金国跋涉过比此处山地更难行的山路,但那个时候前后左右并无金兵,可以让炮营有足够的时间用斧头、木板在山道上推出一条炮车道,但此时行军途中就是打仗,不仅要抢时间登顶占据马蹄坪,还要在行进中随时防备北军突袭——这种突袭是必然的,双方都会分兵几路:一方面快速突进峰顶,一方面阻击敌方行进。

而且,由于山地地形起伏大,林木遮蔽物和死角多,让炮手观察、判断和确定目标变得十分困难,无论线膛炮还是滑膛炮,炮击效果都将大大降低。

虽然南军的线膛炮在山下开炮就能打到山顶,滑膛炮运到山腰开炮,炮弹也出能越过山顶打到北军登山的那一面,但是密集的林木不仅妨碍了火炮的准确射击,而且能够阻挡炮弹破片,削弱开花弹的杀伤力。这对无法发射开花弹的北军来说,用滑膛炮发射实心弹就更没什么效果了,除非炮弹很幸运地落到南军士卒身上。不过,相较而言,这种地形对依赖炮火的南军更为不利。

作为指挥这次战斗的南军指挥官,高师旦很想齐发炮弹将马蹄峰的峰顶掀掉一层,扫除炮射障碍。即使北军先登顶抢占了马蹄坪,南军也可用线膛炮从山下发射炮弹,轰炸没有林木遮蔽的山顶。如果是南军先抢占了马蹄坪,开阔的地带也有利于南军的枪弹发射。但他心里算了算掀掉山顶需要的炮弹量,就默默地将这个想法按了下去。“没有炮火你们就不会打仗了?”他想起卫希颜战前在襄阳军事会议上的讲话:

“拥有先进的火力武器固然占了优势,但不能形成军队对武器的依赖性。真正的战争比起这种约定日期、地点、人数的小型战斗要复杂得多,尤其是山地战、丛林战,对作战技能的要求比起武器装备更高。这次作战的马蹄峰只是一个小山地战场,真正到了大山地,大丛林,火力武器的优势将会削弱到最低。——你们,总有遇到这种战场的时候。不要养成对重型武器的依赖,否则会吃大苦头。”

卫希颜前世是打过丛林战的,而且是在热带雨林那种地方,高温度、高湿度、大的降雨量,对人和武器都是严峻的挑战,不仅极大削减了武器和通信装备的作用范围,而且人的耐力和武器携载能力也被严重削弱,必须退到轻武器状态。重型武器在丛林作战中从来不是主角。而枪弹和手雷这类轻型火力武器的杀伤效果也在丛林环境中被削弱:树叶能够折射密集火力射出的子弹,树木能够有效吸收手雷爆炸破片,如果是没有丛林作战经验的,投掷出的手雷很可能会碰到树枝反弹回弹,倒霉的还会炸伤自己。而且,机动化部队在丛林中也起不到快速运动的作用,徒步行进是丛林作战的主要运动方式,而且十分艰辛,在某些地域,每天的行军速度甚至会小于五公里;如卫希颜这类雇佣军中的王牌,每天在密集雨林中的行进也不会超过十五公里,否则人在持续的精神高度集中和体力疲劳下很容易陷入危险境地。

像马蹄峰这种小山地,在卫希颜眼中算不上危险之地,正好拿来磨砺南军对抗强敌的山地作战能力。在她的战略中,今后南军必将面对更加复杂危险的山地、丛林地形,比如高丽、印度、交趾,以及更南、更西的丛林岛屿和丛林大陆……南军自从灭金战役之后,许多将士滋生了骄傲心理,而且对火炮出现了依赖倾向。卫希颜认为,这是一个不好的倾向,必须适时加以打压。此次荆山之战对南军来说将是一个教训——武器优势被极大削弱,这场仗必定打得艰辛,甚至战败都有可能。

两军上山的路线依抽签而定,南军抽到东面,北军抽到南面,这两面的山势都差不多,没有谁占到便宜。当然双方登山后也可改变方向,但从战术上来讲不可取:双方都必须以最快速度抢先登顶,占领“夺胜点”,而先头部队的后方必须保证后续部队及时接上,这就要求有一个可靠的主力行进方向来保证。但是,派遣小分队突进对方阵地,进行纵深渗透的狙击,也是极其必要的,可以阻碍、扰乱对方的行进,若是能找到对方的指挥将营,实现阵中斩将,那就更有利了。

高师旦的“将营”设在上山的炮营中,这是一个不小的目标。不出意料的,他们在上山途中遭遇到了北军遣出的小分队伏击,利用林木和灌丛做隐蔽,暗中发射冷箭。一弩不中立即移动位置,一个一个地狙杀护卫炮营行进的南军步兵。而南军捕杀这种小分队,则要派出更多的人员。这给炮营行进造成了一定麻烦,尤其是北军的小分队一拨又一拨地潜杀过来。最终高师旦不得不命令停止行进,让炮营在半山五百米处安扎,距山顶还有七百多米——使南军的滑膛炮很难对林木隐蔽下的山顶目标进行准确定位的轰炸。

除了炮营是大部队劈林开道缓慢行进外,其他的兵员都是分散成小队伍,以便在山林里快速行进,每队至多十一二人,相邻两队的回援需要十五秒左右。南北两军都向对方阵地遣出了小分队,一是抢占垭口和山道制高点,进行阻击,在这些地方双方往往发生激烈的遭遇战;二是遣出小分队在对方阵地进行纵深渗透,狙杀小股队伍。在这种狙杀作战中,北军的弩箭往往无声无息地就射杀了走在最后面的南军兵卒,从而及时退身隐蔽。而南军的枪弹在潜伏狙杀中就不占优势了,枪声会暴露自己,一旦被北军发现,这支孤军深入的小分队就会被围歼,反而是南军的弓箭小分队在狙杀作战中更犀利。这也证明了冷兵器在特定战场条件下,有它的优势,使北军在纵深渗透的狙杀战斗中,让南军付出了更大的伤亡。

但在这次战斗中,最为绽现光彩的是那些身怀绝技、出身江湖的“特种突袭兵”,北军称为“踏白先锋卒”,这些身法轻捷、能够踏枝掠叶而进的高手兵充当了抢占山头的先锋——南北两军的先锋几乎是同时踏上了山顶。双方在马蹄坪遭遇,为抢占“插旗点”,爆发了惊险的战斗。

马蹄坪“插旗点”所在的这块巨岩,其北面是悬崖峭壁,东、南、西三面都没什么林木,因为散落着很多小石包,其间的泥地上长满了荆条,直到百步外才有比较密的树林。而这些小石包并不足以隐蔽身形,这使南北双方的先锋军士都等于直面暴露在对方的武器射程下。

但是,对于这些身手敏捷会轻身功夫的“特种”兵卒来说,两百来步只是眨几下眼就能接近的距离,弩箭和枪弹都失去了作用,瞬间便成了近身格斗的局面,准确地说,是武功较技的场面。而军队的武技撇去了那些华而不实的招数,出招尽是快、准、狠的杀人招数,令人惊心动魄。

由于北军的后续部队上来的更快,抢先插上了北军的旗帜。但不到半刻,南军的后续部队登上山顶,神枪手一枪射断旗杆,一位轻功高手在南军小队掩护下,突进巨岩插上南军旗帜。未几,又被北军内家高手从远处掷铁枪断旗。

如此往复不止,在这片石砾空地上,一道道人影兔起鹘落,内力激荡得周围的空气呼呼作响,其中几位高手交搏的几十步内都无人可插.进去,碎石横飞能伤到周遭的人。在这种近身搏斗下,两边的军士都不敢放弩或开枪,以免伤到自己人。于是,射击兵器的作战不约而同地转到石砾空地外的树林里,以树木为掩体作战,向对方逼近。而北军的机弩给南军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而马蹄坪下的战斗也很激烈。南军的半山炮营开炮轰炸北军行进的南面山坡,但对北军的阻击效果收效甚微。北军的小队伍作战配合更好,应对南军小分队狙击更有力,这使北军登上山顶的后续队伍比南军更多。北军又分出兵力行往东面山顶的树林,采用迂回包抄战术,阻击南军后续部队登上马蹄坪。同时,派出的数支小分队仍然不断袭扰南军炮营,也即高师旦的指挥所在地,牵制住南军七百多人的兵力,加上炮兵的数量,南军共有千人停滞在了半山。战后,高师旦总结教训道:炮营在此战成了兵力上的拖累。

在这次山地丛林战中,北军反而拥有了武器上优势,除了步弩狙杀的优势外,更大的进攻和防守优势来自于单架机弩车——两个北兵扛起来就可行进,比起南军的炮车要轻便几十倍。北军利用机弩的进攻和掩护,在马蹄坪外围的树林战中有力地阻击了南军,迫使南军的后续部队无法迅速地突进内围,支援插旗点的争夺战。

在经过两个多时辰的来回争夺后,北军渐渐占了上风,而巨岩下的战斗也被射击战取代,毕竟人力有时尽,近身搏斗持续不了很长时间。南军枪弹没能抵住北军机弩加步弩的攻进,插旗点被北军抢占的次数越来越多。最危险的一次,北军的旗帜插到了一刻半钟,才被南军花费大的伤亡代价夺了回来。

  • 背景:                 
  • 字号: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