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穿宋朝]苍穹之耀_第46章

青律Ctrl+D 收藏本站

  所以在会议之后,厉栾确定了她的选择——

  集装箱式宿舍。

  ——

  集装箱宿舍,并不是码头运载货物的那个集装箱,而是蓝白相间的夹板房。

  这种夹板房常见于一个个建筑工地上的临时宿舍,最高可以盖两层,每间屋子都可以睡八个人。

  上下铺不够的情况下,打地铺也没有什么问题。

  相比于他们在扬州城贫民区看到的草屋茅屋,集装箱宿舍优先解决的,是防火的问题。

  那些草木建筑群不仅搭建的随意散乱,重点是没有切实可行的防火方案。

  一旦某一处起了火,随着风势会直接引燃大半个城区。

  之前不是没有过这种事,连汴京里也重建过好多次。

  其二,是满足人口的居住需求。

  没有财力买地皮的寻常人家,要么住在简陋的棚子里,要么在街头或者桥下露宿,街上的乞丐也无人管理。

  建立集中式的宿舍,可以解决低端人口的燃眉之急,还可以给他们提供稳定的生火做饭、方便洗澡的地方。

  但凡能自谋生路的,多半不会来招工署。

  来了招工署的,肯定都要好好安置。

  伴随着大灯的照亮,两队开始缓缓的开始加班。

  现代人组成的工程队,通过焊接的方式开始安装夹板式的宿舍。

  这种小房子有通风采光,下暴雨了也不会有什么顾虑。

  而古代队则分了若干个小分队,在队长的指挥下进行对应的施工。

  无论是承重部分的焊接,还是防潮防火的处理,一旦学会了就很好办。

  在接下来的十几天里,两队人也渐渐熟稔了起来。

  这种宿舍的拼接像极了积木,只要把每个面对应的板子拼好,再进行焊接就是了。

  古代队的人虽然不熟悉电焊和电线,但在他们接受第一批培训的时候,钱凡手下的人就已经事无巨细的讲解过。

  有的人甚至和江银的工人结交了朋友,开始笑嘻嘻的玩他们的打火机。

  还有人把妻儿送来的酒分了出来,和大家伙一起喝一杯。

  十二月的时候,第一批建筑群在东南方向的荒地上扎稳了根基。

  一共有八十列,每列两层十五间,可以容纳万余人住宿生活。

  为了提供足够多的夹板,江银的人甚至开动了一处工厂,把剩余的钢材加工了大半,用来庇护这些无家可归的人们。

  伴随着工人们的入驻,文员们也慢慢的渗透了过来。

  政府开放了大量的新职位招募,通过统一考试的人都可以来参与扬州城共建的种种项目中。

  虽然江银镇内的资源被大量的回收,从原先的自由市场制改成了半分配制,但伴随着临时兑币所的开张,两城之间的货币也开始交汇。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帮忙登记扬州城的人口、房舍的分配情况。

  龙老爷子写了本《临国基本行为守则》,被广为印发,无论现代人还是古代人都可以分一份。

  凡是通过一月一度《守则考试》的江银人,都可以领到一张记录着ID身份的入城卡,去进一步的接触这个老城的一切。

  考虑到各种方面的事情,他们只开放了扬州城的两条商业街,允许江银镇的人过去消费和观光,给予扬州人更多的盈利。

  他们清楚由于科技和生产水平的各种不对等,这时候开放江银镇的进入权限,只会引发骚乱和争端。

  相比约束原住民,还是管理镇民要来的实际一些。

  西南和正东方向的大片农田还在统筹中,不可能马上就产出什么成果。

  但那些富户因为向临国政府兜售粮食蔬菜等种种产品,着实捞了一大笔。

  在众人都手忙脚乱之际,新年来了。

  底层的民众还在为得到新房子的事情又喜又忧,江银的人也沉浸在对扬州城的种种新奇发现中,只听见几声爆竹的接连蹿响,才有人终于意识到,年关已经到了。

  今年的雪,莫名的晚了许多。

  南城和东城的城墙都已经被拆了个干净,新的建筑群伫立在干净平整的大地上。

  沥青路从江银铺到了扬州城,如同在山林中落下了一条锦缎。

  五六辆电瓶小厢车在南城居民区和北城老城区之间来回行驶,接送需要在其间往来的人们,还有十几辆车不断的从扬州城开向江银,去储备更多的煤炭。

  大概是商贾们发现了商机,也可能是向外传了消息,说扬州这边的豪富需求大量的煤炭,从十一月起,过来送卖煤炭的人就越来越多,一开始是用小车推来的,最后干脆坐牛车拉过来。

  厉栾知道大伙儿都不容易,吩咐放一个月的年假,薪水全都按不同的货币结了干净。

  现代人倒是没觉得有什么,古工队的人反而一个个都有些难以置信。

  这临国的人,不仅给他们房子住,干活儿了还能拿这么多钱?

  一月越来越近,爆竹的响动也越来越大。

  人们贴着春联门神,倒也是相似的民俗。

  不一样的,是其他的种种活动。

  • 背景:                 
  • 字号: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