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进雷剧考科举/我才不是奸臣_第127章

李思危Ctrl+D 收藏本站

  他当时以为恩师是惭愧救不了他,现在想来,或许恩师是后悔将他带上了一条错误的路, 毁了他。

  可程岩从不这样认为,哪怕他现在知道自己当初很多事都有错, 但也只怪自己。

  他一个三十多岁的人,既然做出选择就要敢于承担后果,恩师就像他另一个父亲,在他最彷徨无依靠的时候成为了他唯一的支柱,又哪里有愧于他呢?

  “本官听说,云斋先生有一封信要交给我?”

  关庭的话将挣扎在水底的程岩拉回了岸,他定了定神,垂着眼道:“回大人,老师确实交代了学生。”

  “嗯,信呢?”

  程岩从怀中取出信,恭谨地递上。

  随后,书房中便陷入了短暂的沉默。

  等关庭读完信,愣神了片刻,才叹了口气道:“云斋先生真乃高义。”

  这封信处处为了北方士子着想,而云斋先生却是南人,教导出的学生也大都是南人。对方能够不偏私南方选择顾全大局,足见其胸襟广阔。

  关庭收好信,想了想问道:“壬辰年的殿试,朝中的确对各省分别取士有过一次争议,不过暂且没有结论,为何云斋先生又突然提起?可是与苏省舞弊有关?”

  程岩犹豫了下,觉得他和恩师只是头回见面,有些话不好直说,便道:“倒不全是,老师他……讲过一件他亲眼见到的事。”

  “哦?”关庭兴致颇高地挑了挑眉。

  “老师说……”程岩心思急转,开始胡编,“曾有一位老人,他有两个儿子,两个儿子又各自成了家。”

  “大儿子读过几年书,在县里找了个不错的活计,赚了钱也都自己花,从不入公中。二儿子则一直在家侍奉老人,照顾几十亩地,没有攒下半分银子。”

  “久而久之,二房一家心生不满,当年他们种地供老大读书,如今老大享福了,他们却没讨得半分好处。”

  程岩的语调舒缓,让人很容易专注倾听。

  “老人看出了二房的心思,不想兄弟俩从此生分,便让老大也交银子入公中。可大儿子执意不肯,让老人非常失望。于是老人又想,既然如此,那便分家吧,多给老二家分点儿田地,以补偿对方多年的辛劳。可大儿子又说自己是长子,要占大头。”

  “老人见大儿子好处占全,却不肯付出分毫,如今连他的话也不听了,可见是个靠不住的。于是,老人索性将九成家产都分给了二儿子。”

  “这样的结果大儿子当然不服,可不服有什么用?这个家,终究还是老人说了算。”

  声音停下来,关庭却紧紧皱起眉头。

  故事很容易理解,若是把老人看做皇上,老大便是南方一派,老二则是北方一派。

  北方为南方挡下战乱,南人却想侵吞北人在朝中的利益,在皇上看来,南人岂不是占了好处却不肯付出?皇上想彻底收服北方,自然要稳住北人,平衡南北双方势力。但南人却半点不肯退,岂不就是不听皇上的话?

  老人是一家之主,于是将家产九成都分给了老二,可皇上是天下之主,他又会如何做?

  如果说不久前,关庭还觉得皇上不会大动干戈,但苏省舞弊一案已给众人敲响警钟,毕竟这天下,还是皇上说了算。

  关庭深吸口气,“此事本官会好生想想,只是利益当前,朝中有些人未必愿意割舍。”

  程岩谨慎道:“老师说了,这次苏省秋闱的事应该让很多人看清了皇上的决心,此时提南北分卷一事,相比壬辰年阻力会小一些。而且,老师也会尽力说服几位老友……只是,还需要您从中斡旋。”

  关庭微一颔首:“本官知道了。”

  那日说了正事,关庭见程岩实在合他心意,免不了问了对方一些私事。

  当得知程岩还未娶亲时,关庭的表情很有些耐人寻味,让程岩莫名紧张。

  前生他认识恩师时,对方的女儿已贵为皇后,如今嘛……好像还待字闺中?想一想,有点害怕!

  但一直到他临走前,关庭并未暗示什么,又让程岩怀疑是不是自己脸大。

  当天,关庭竟一路将程岩送至二门,让一直偷偷探查的关六冷汗涔涔,见了程岩恨不能喊声“爹”。

  五日后,关庭上朝时,毫无预兆地提出了会试取士可分为南北卷。

  和预想中的一样,虽也有南方官员反对,认为科举取人应不分地域,人人平等,择优录取,但却不像上回那样,整个南方派系群起而攻之。

  更多的人,都选择了沉默。

  并非南方官员突然开始反省,更加不是因为云斋先生的劝说多么有效,而是之前的舞弊案让很多人看出端倪,不敢再试探皇上的底线。

  对方是帝王,一旦狠下心动起真格,他们别无选择。

  真帝虽始终神色淡淡,退朝时却让众臣再议。

  这个“再议”可就包含了很多意思,但有一点很明确,皇上并不反对。

  不过七日时间,朝廷正式颁布律令,称今科会试将首次施行南北卷制,举子按其所在地域分别录取,再统一排名。

  个中细则都跟前生一模一样,历史虽多了个拐点,但终究有一部分还原了。

  消息一出,举国哗然。

  北方士子自然欢欣鼓舞,高呼皇上圣明;而南方士子则个个如丧考妣,怀疑其中有猫腻,试图联合起来反对。

  但这时候,云斋先生第一个站出来,以一篇言辞渊雅但又朴实易懂的文章,道明朝廷此举的深意,点出了原本所谓的公平背后,对北人的诸多不公。

  文章传到北方,不少北方学子热血沸腾,甚至有人向南叩首,感谢云斋先生一片公心。

  随后,又有不少南方书院的山长出面表态,无一不是对皇上和朝廷的支持。

  而在外讲学的南方大儒被学生们问起看法时,自然也没有半句不好,反而给学生们讲了一通大道理。

  不是他们忽然就明理了,其实理就在那里,只是从前没人肯去想。

  如今圣意当前,事无可违,又有谁愿意冒大不韪,去讨一个错误的“公道”?

  直到此刻,南方士子终于明白了,没有人会再帮他们讲话,他们只能遵从。

  延续了千年的科举制度,也将从建和三十八年的会试起,发生新的变革。

  • 背景:                 
  • 字号: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