抠门夫夫种田记 完结+番外_分节阅读_70

蔻红Ctrl+D 收藏本站

青山虽然年轻,但和自己却不一样。是个刚直的汉子。

“这话以后就别说了。说不让文小子进祠堂,才勉强拿捏住小慕。现在祠堂都塌了,拿啥拿捏他?”老村长慢悠悠的抽了口旱烟,斟酌着开口。“那天我说的话就算了。做不得数了。”

沈老娘在一旁跟着抹眼泪,闻言喃喃道:“咋还不作数了呢?那……那祠堂不行,不是还能拿迁出祖坟说事儿不是?”

沈老汉站在一旁,虽然没说话没点头,眼里却满是赞同的神色。

老村长浑浊的老眼都瞪大了,好像是今天才认识这个堂兄弟。沈老大都落葬两个月了,不像牌位还没摆进祠堂去。到时候沈慕要真不给钱,还能把沈老大的尸骨挖出来不成?

那雷可不止是劈祠堂了,怕是要往人脑袋上直接劈!

老村长气得胡子都发抖,骂沈老娘:“这种话你也说的出?!文小子到底是不是你身上掉下来的肉,你让他走了都不能安生,让他连个容身之地都没有?!“

沈老娘被训斥得吓了一跳,没料到老村长忽然就发怒了,懦懦的小声为自己辩解道:“不是,也不是真挖,就是这么和小慕说……”

“那也不行!”老村长重重的一巴掌拍在桌子上,发出一声巨响。沈老娘吓得一哆嗦,终究是不敢再说话了。

沈老汉看老村长是动了大气了,连忙呵斥了沈老娘几句:“你怎么想出这种主意,婆娘就是不懂事儿,瞎说话!”

沈老娘瘪了瘪嘴,看了沈老汉一眼。

沈老汉被她看得又烦又心虚,背过身去,朝着老村长接着哭诉日子过不下去:“她也是糊涂了。这不都是没办法了吗?小慕再不给银子,俺家粮食都见底了,支撑不了几日了。大堂哥,您不能看着我们老两口儿饿死啊!俺们是真日子过不下去了啊!”

“你们先回去吧,这事儿让我再想想。”老村长沉吟半晌,喊自己小儿子:“青石,你去拿半口袋粮食给你五堂叔带回去。”又对沈老汉道:“这些粮食你先拿着过日子,小慕那头儿先放一放,你别把人逼急了。到时候真像他家那口子说的,人家有五十两银子呢,真拍拍屁股走了,你连明年的养老钱都拿不着!”

沈老汉细想一想,也觉得有些怕了。只是嘀咕道:“半口袋粮食才够吃几天……青石小子你给叔多装点儿。”

老村长气得肺叶子疼。这些粮食就是亲戚之间互相帮助,是不会还的。沈老汉还真不跟他们见外。

沈青石看了沈老汉一眼,又看了看自己爹,转身出去了。却没去拿粮食,而是先去找了沈青山。

沈青山正在院子里蹲着磨农具。沈老汉的事儿他压根儿不想插手,每次沈老汉一来,他就找借口躲出来。反正他爹想要帮衬这个堂弟,就让他爹自己做主吧。

“哥,咱爹说,让拿半口袋粮食给五堂叔拿走。”沈青石也蹲下来,帮他把农具分类放好,一边皱眉道:“我出来的时候,五堂叔还让我给他多装些。”

沈青山也皱着眉一想,叹气,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儿,“给就给吧。好在半口袋粮食咱们家也不是拿不出。你瞧着装,别装咱家的细粮。”沈青山嘟囔了两句:“也不用多给,将够半口袋就行。”沈青石得了他哥的准儿,这才去拿了粮食给沈老汉。就刚好半口袋,一点儿没多。

沈老汉又念叨了几句青石小子不把自己这个叔叔放在眼里什么的,沈青石就当聋了似的。倒又把老村长闹了一肚子气。

不过这些事儿都和沈慕无关了。沈慕自从口袋里有了两千两银子,整个人都不一样了,村里这些事儿都入不得他的眼。

每天就想着赚钱,攒钱。

这有的人手里存不住钱,有钱就想花掉,飞来横财之后往往会去买些平日不舍得买的东西,大肆挥霍一番。

沈慕就不一样,他有了钱,就想要更有钱,攒更多的钱。

于是这几日他干脆把烦心事儿都抛到脑后——反正祠堂也塌了,一时半会儿也修不好。他整日就跟宋柏上山摘红菇、进城做买卖,忙得不亦乐乎。

回到家之后,再把每日赚的铜板倒在床上,和宋柏两个人一个一个铜板的数上好几遍。

等凑够了一千五百文,沈慕就去把他们兑成银子,然后和那两千两一起放在匣子里,藏到炕洞里。

当时盘的炕,现在还不到烧起来的天气,正好用来藏银子。

日子过的幸福又充实。

这一日,两人又来了县城。最近和村里关系紧张,他们也就没有再租村里的牛车了。好在宋柏的腿也养了那么久,已经全好了。这几天就全凭脚走。

但毕竟路途遥远,到第四回去城里的时候,两人脚上都磨出了血泡。

宋柏特别有先见之明的请刘氏给他们做了软底儿的鞋子。如今便从背篓里拿出来,对沈慕道:“你当时还觉得浪费,现在用得上了吧?不然路都走不得,更耽误事儿。赶紧换上歇歇脚,回去的时候还能走。”

沈慕接过鞋子,不得不佩服:“你怎么料到的?你怎么那么能啊!”

宋柏有点儿脸红,他不想说自己一点儿也不能,这都是血泪的教训……自己以前干过这种蠢事儿,为了省钱穿草鞋步行,结果路走多了脚磨破疼得走不得路,只好去店里买了现成的鞋。

那店铺里卖的鞋可贵多了!还未必合脚。

当然关键还是贵多了。

刘氏做的鞋,也就是拿破衣裳糊的鞋底子,根本不费啥钱。就是软底儿的那一层是用棉花续的,费了点儿棉花。也就一两文钱的事儿。

倒是让宋柏有些意外,丰水县竟然是产棉花的,虽然种的人并不多。农家人,还是愿意种粮食,吃饭是第一大事儿。只有地主家才会雇长工种些棉花。

  • 背景:                 
  • 字号: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