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行商这些年 [金推]_分节阅读_16

手帕望明月Ctrl+D 收藏本站

宋菽把切好的豆腐放到簸箕里排好,上面再盖上稻草,放到暖和的灶间里去发酵。

宋阿南也不知用了什么办法,六娘去找过他后,回来也不问鸡蛋的事了,装了一盆豆子,要去井边打水泡了,宋菽让她多泡点,晚些磨好豆浆分点给临屋干活的乡邻们。

近日馒头需求量大涨,竟然还有专程赶着驴子来买的,听说住得不近。需求量大了,供应也得跟上,这就使得馒头作坊更为忙碌,宋菽都有些不好意思了,只能在伙食上多费心思。

“六娘,这是去哪儿啊?”

六娘出门时,遇到进来的程二娘。

“打水泡豆子去。”六娘笑嘻嘻地道,“阿姐在里面呢。”

程二娘近日也常来,她本想学馒头的制法,但因还没过门,不能完全算相河村的人,最终没能如愿。宋菽当初亲口说了只有相河村的能学,现今也不好反悔,其他村民也不想这法子外传,便只能委屈了程二娘。

程二娘知道自己的身份尴尬,也没说什么,只如往常那样常来,也不时买些馒头去卖。

今天她一进门,宋菽便注意到她眼下一圈青黑,想是没睡好。刚巧院里的人都买完馒头走了,三娘便问了一句:“可是晚上没睡好?眼圈都青了。”

话音还没落,程二娘眼就红了,三娘忙问她怎么了。

原来,宋大哥久久不回,程家耶娘都觉得他凶多吉少,又劝程二娘退婚另嫁。听说这次连新的婆家都找好了,而且她耶娘不准备理会她的意见,打算过几日就把之前收的聘礼退回来,择吉日把程二娘嫁了。

“我跟他说好的,我一定会等他回来。”程二娘说着,眼泪就流了下来。

这里不定何时有人来,三娘两手在衣摆上抹了抹,拉起程二娘进屋。宋菽接过了三娘的活,她俩没走多久,又有人来买馒头,他也无暇再想别的,专心应付起买卖。

长木桌的旁边,也用泥搭了个简易的炉子,馒头蒸好后便拿来这里温着,免得别人来买时已经凉了。

搭这个炉子的,和修馒头作坊西屋里那个土灶的都是冯大伯。

宋菽手边的馒头刚要换完,冯大伯又搬了足足四笼过来。他今年四十多了,因为脚有些跛,逃过了前两年的征兵,可他大儿子却被拉上了战场,如今他带着儿媳和五岁的小孙子一起过,因着有搭土灶这门手艺,日子过得也还行。

“宋四郎,来四十个。”

“我要二十个。”

“五十个五十个!”

早上是换馒头的高峰,大家伙儿都想趁早背出去,也好走得远些,所以宋家院子也格外热闹。

“冯大伯,麻烦再拿几笼来。”

刚送来的转眼换完了,宋菽跟正要出门的冯大伯道。冯大伯摇摇手,示意知道了,便推门出去。

这波忙完就快中午了,这里的人没有吃午饭的习惯,但宋菽捱不住,连带着五娘六娘七郎阿南还有周媳妇家的周二娘,也都养成了吃午饭的习惯,只有三娘觉得这种奢侈的习惯不可取,坚决只吃两顿。

周二娘原先在家里时每天只有豆子汤喝,而且阿娘煮得很稀,常常吃不饱,偶尔阿娘和阿兄太忙还会忘了给她弄饭吃。如今在宋菽家一日三顿准时准点,每顿都能吃得饱饱的,不仅能吃到松软香甜的白馒头,时尔还有豆浆喝,这在她短短五年人生里,堪称是神仙过的日子了。

今天中午本来也要吃馒头就腌菜,但宋菽实在受不了了,灵机一动,拿了昨天做豆腐剩下的豆渣,拌上面粉摊饼吃。

豆子与面的香气混在一起,吸引了来换面粉的村民,大家纷纷问他这是什么饼。

原来豆渣还有这妙用,大伙儿又开了眼界。

“你这见天儿磨豆浆,我家那小子都快馋死了。这豆渣还能做饼,不浪费,我回去就弄。”有大婶说。

宋菽笑笑,这饼简单,他也不藏私,大大方方讲了做法,大家听了啧啧称赞,都说宋家四郎心灵手巧,明明是个小郎君却比当媳妇的还会持家。这话说的,饶是宋菽受了二十多年互联网的洗礼,也不由红了脸。

他们就在院子里吃,还能同时照顾生意,吃到一半时,周媳妇到了。

其实宋菽把换馒头的地儿挪到自家院子,也有方便她看女儿的心思,周二娘一见阿娘,立刻扑了过去。然而周媳妇许是太累,没说什么话,只是抱起女儿往宋菽这里来。

今天周媳妇在城里耽搁了点时间,回来得有些晚。周大郎本还吱唔着不说,但周媳妇看出那蒸笼明显是新的,便逼问了几句。

她听完原委,后背直冒冷汗,幸好周大郎没事,而且在宋阿南的淫威下,柳飞赔了不少钱,他们反而是赚了。

只是这钱,周媳妇拿的不踏实。

此刻她提起这事,只见宋菽一脸古怪。

她瞧了眼宋阿南,这人一贯寡言,该不是还没说?

周媳妇只好代劳,把从儿子那里听来的原委全说了。末了又把三十文钱递给宋菽,说要谢谢阿南。

“柳家的人不好惹,阿南打了人家,怕是你们也会招惹上麻烦。”周媳妇说。她也担心儿子,所以走前特地嘱咐了,让儿子换个地儿卖馒头。

  • 背景:                 
  • 字号: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