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红楼之沧海横流_第32章

磨教觉主Ctrl+D 收藏本站

  果不其然,太子被废还不到一个月,大朝之上,江源正窝在那里打瞌睡,就听到有人启奏说国不可一日无储,请皇帝陛下立太子!

  江源立刻精神了,往大殿中间一看,说话的乃是礼部尚书曹章。光凭这句话倒是分辨不出他到底是谁的人,可也凭他敢在这个时候说这么句话,他必然是那三个皇子之一的部下,否则怎么会为了立储而张目。

  今上压根就不想接这个茬,可是接连又跪下了五六个臣子,都是要求立储的,大殿里扑通扑通一个接一个的跪下,跟下饺子似的,每一个都声嘶力竭地恳请皇帝立储,不多时都已经跪下一半了。皇帝脸色憋得铁青,干脆就放了句话,众卿觉得谁可居储位,上奏章吧!

  刚一下朝,江源拐着拐着就奔着睿王府去了,反正他是司徒烨的老师,天天都去睿王府报道,不过早与迟的分别而已,一点儿都不显眼。一进门江源就被司徒晟拉到书房去了,司徒晟也不寒暄,直接就当胸直入地问道:“清远觉得此事如何?”

  江源笑道:“此乃大喜之事。”

  司徒晟不解,“清远是说让门下众人进言父皇立本王为储?”

  江源笑了笑,“正相反,此时殿下必须按兵不动,绝不能让门下上这种奏章。”

  “为何?”司徒晟这时有些当局者迷了,也不能怪他,一百里都走了就差这一步了,是个人都会失去平常心的。

  江原道:“此时无论是哪位皇子被众臣保奏都会落个勾结朝臣的罪名,皇上自三藩之乱后便疑心甚重,若有许多臣子进谏某皇子适合继承大统,皇上会作何想?”

  司徒晟冷静了下来,还能作何想,必然是要翻脸的。这天下都是皇帝的,天下的臣子也都该忠于圣上,每个皇帝都是这么想的。可若是这些臣子都忠心于他的某个儿子呢?那在皇帝眼里这些臣子就是不忠的佞臣,那个皇子也是图谋帝位野心昭彰,他还没死呢,就有人惦记下面的龙椅了,这让皇帝怎么想?这时候谁露头谁就得被打倒啊!

  “果然不成啊。”司徒晟冷静下来了,“那好,我就让群臣按兵不动。”

  “群臣可以不动,可殿下必须表态。”江源言道。

  “喔?如何表态?”司徒晟不解,不是都说按兵不动了吗?

  “殿下不要提立储之事,只是恳求陛下将二皇子放出来就好。”江源说道:“若是平时,殿下上此奏章难免为陛下所迁怒,可此时上此奏章却是恰到好处,既彰显了殿下友爱兄弟,又显露出殿下没有过多的野心,就算陛下表面上申饬,心中也是满意殿下的。”

  司徒晟一想果然如此,立刻写奏章去了。至于江源,他还是照旧去教自己的小学生,三国已经讲完了,《雍正王朝》也是不错的教材,拎出来给司徒烨讲一讲,让他明白什么叫九龙夺嫡。呵呵,这场风波就像康熙当初第一次废太子胤礽时一样,朝臣们都举荐八皇子胤禩为太子,康熙怎能不犯多疑?倒是四皇子胤禛举荐了胤礽,让康熙心中多了一丝满意。当然今上比起康熙的政治水平那是差远了,不过当皇帝的心态都是一样的,只有如此这般才能三人皆吃亏,唯睿王渔翁得利。

  三国里面多是讲阳谋,战计,可这世上不是只有这类的算计的,阴谋诡计多得是。若是讲阴谋讲的太多容易让小孩子移了性情,那就不好了,不过略有涉猎倒是不错。《雍正王朝》这类的历史阴谋也有,不过到底不是太多,当故事讲讲还行。再者这书还有本前传叫《康熙王朝》呢,讲完雍正讲康熙,让他见识一下阴谋就又回归阳谋的怀抱里了,倒是不错。讲完这些还可以讲讲《水浒传》,让小豆丁们知道什么叫做官逼民反,怎么才能不被水把舟给覆了。

  也许是要当爹了,最近江源每次看到司徒烨都有一种前所未有的父爱冲动……咳咳。不过这小豆丁确实生得好,长得很像睿王,眉目之中又有几分王妃的样子,此时才五岁,板着一张肉嘟嘟的小脸怎么看怎么萌,就差在身上标着“我是好孩子”这几个字了。

  这孩子无论智商还是情商都很高,很是人精,看样子就知道必成大器。江源笑了笑,他可不是那些迂腐的老夫子,绝不会逼迫孩子移了性情的。小孩子的教育要的是引导,不是高压,更不是自以为是的劝谏。那些名臣自己倒是成就忠臣的名分了,可如此邀功般的劝谏何尝不是在逼迫君主?只有无能的大臣才会以此邀名,把自己的主君逼成昏君,他江源却不会是这样的人。明朝所谓的忠臣倒是多了,为了邀名到皇帝那里骗廷杖,就为了以昏君来衬托贤臣,这样的臣子又能贤到哪里去?他会好好保护小豆丁,让他成为一个优秀的太子,优秀的皇帝的,绝不会让他像司徒昂一样犯下大错!

  司徒晟能否能够获得君心最终赢得储位就再此一举,一旦成功则储君之位难以动摇,一旦失败就要面临前功尽弃的结果!司徒晟手中是有军队,可除非他打算光明正大的篡位,否则就是握有再多的军队登基一样名不正言不顺,将来会给整个靖朝带来不利的结果。江源咬了咬牙,一定要让睿王殿下成功才行!

作者有话要说:  把自己老师捅死这个梗取自李世民的第五子李佑,不过李佑各种作死,比起某位太子可要厉害多了,无论怎么看他就是个死了的命……

  历史上有不少谏臣都很……,根本没有史书上写的那么高大上,什么都劝谏,弄得皇帝脑袋都大,贤明的都给逼得昏庸了。而且自从明朝的谏臣开发出了骗廷杖这个玩法之后基本上明朝的皇帝就没有明君了,在历史上的说法基本都是昏庸的……

  下一章小剧透:众皇子失君意,睿亲王得君心,贾家会被放出来蹦跶一下,然后让他们知道神马叫做不作死就不会死……夺嫡副本渐入佳境,司徒晟和江源将会更加接近权力中心,一切一切尽在夺嫡副本,敬请期待~

 

☆、第三十五章 荐储君众臣失圣意上奏章 睿王得君心

大殿之中灯火飘摇,忽明忽暗。皇帝已经坐在那里望着桌案上的奏折一个时辰了。

桌案之上几百本奏折都是推举储位的,可皇帝每看一眼就觉得头痛。

太子司徒昂犯下大错,德行有亏,他一怒之下就废了储君,可真的废储之后他又觉得痛心了。太子没有母亲,刚一岁就被封了位份,这三十来年都由他亲自管教的。太子三四岁的时候他就抱着这孩子教他读书识字,到得年长又亲自安排宫人老师,生怕他受到哪怕一点儿的委屈。是,太子德行有亏,即使他是皇帝也没办法保住他的位置,可一想到司徒昂他的心就一阵阵的抽痛。

面前这些折子,举荐一、三、四、五哪位皇子的都有,只就没有一个司徒昂,怎能不惹得他难过?

他那天那句气话本是说给在朝的大臣听的,结果现在呢?不过半个月时间,就连四川广东的官员都上折举荐太子了,若说他们没有结党,谁能相信?随手翻了翻面前的折子,推荐四皇子的最多,足足有两百多本,大皇子其次,也有一百七八十本,到得五皇子还有个一百二三十本,只三皇子司徒晟的最少,只有十几本,而且看那些官员所处的位置或者籍贯,都是黄河两岸的,司徒晟对他们或者他们的家人有活命之恩,举荐也不为过。

这还是剔除了那些职小位卑的小官之后余下来的奏章呢,若是连五品以下的官员奏章也算上,足足有一千多本奏折呢,平时没见到他们这么关心朝政,现如今倒是兴奋上了。

为四皇子上这两百本奏折的官员只看姓氏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一多半都姓楚,姓杨,姓刘,都是世家大族的姓氏,余下不姓这些姓氏的官员也都与之有着姻亲关系,比如说那位礼部尚书曹章,他妻子就姓杨,也是四皇子的羽翼之一。

大皇子的这一百多本基本上都是勋贵上奏的。他本以为镇国公牛家是个好的,现在一看也不遑多让,跳得最起劲儿的就是他们家。大皇子的奏折虽然比四皇子的少,可分量却十足,四王八公十二家里有七家保奏大皇子继位,再一看下面的奏章,甄应嘉和林海虽然没有明说可这话里话外的意思是求皇帝择长君,长,皇子中谁是长,可不就是这大皇子!简直是……简直是恬不知耻!

甄应嘉的老母做过自己的奶娘,所以甄家才有了一场体面,甄家几兄弟也都被自己授了官职,那甄应嘉不过常人之资却官至三品做了金陵体仁院总裁,还不是依靠自己的破格提拔?那林海也是,他父亲早丧,只余下孤儿寡母,自己一手提拔才让他坐上了巡盐御史的肥缺。这二人本应是自己的心腹,不偏不倚,如今竟然投了老大的门下,他们是瞎了眼睛还是烂了心肝?自己的心腹在自己没死之前就投到了儿子的手下,这不是在咒他死吗?!

也不想想他们这身官皮是谁给披上的,皇帝既然能赏他们高官厚禄,难道还不能罚得他们一无所有吗?

五皇子的派系基本都是他母家的势力,不是翰林院就是御史台要么就是……国子监。随手打开一本,国子监祭酒李守中,皇帝倒是记得清楚这李守中的女儿前一阵嫁给了荣国府。此事本不至于闹到他也知道,不过那荣国府在守孝的时候就明定了亲事实在是有违孝道,有个御史就一封奏折告了上来,他也就有个印象。这李守中竟然也是五皇子的人,若不是这本奏折他还真没看出来。既然他是五皇子的人,那他的亲家贾家却是怎么回事?

按理说,贾家这等勋贵一贯和大皇子相处融洽,理应是大皇子麾下走卒,此次上折子贾家的姻亲王家史家也都出言保举的大皇子上位。可有趣就有趣在整个贾家就没人上折子!

贾家有两个国公府,虽说已经败落了,可里面还是有一个一等将军,一个三等将军和一个六品的工部主事的,比起齐国公陈家、治国公马家这等只余下一个爵位的人家来说也还算好的。可这陈家的陈瑞文,马家的马尚都上折子保举了大皇子,为何这贾家却毫无动作呢?难道是因为搭上了李守中就挂到了五皇子旗下,这贾家打算脚踩两只船吗?他们还有这等胆量不成?

哼,都不是什么好东西!

皇帝一甩袖子,回寝宫安歇去了。什么立储大事?且等他气消再说吧。

皇帝想等到消气,可群臣们却不知道啊,这奏请立储的奏折每天都有个几十上百本呈上来,差点没把御案给埋上。也不能怪他们没有眼色,这从龙之功就在此一举,为了全家的荣华富贵这些大臣可不就死拼了。

这些日子今上的脾气是越来越差,乾清宫的大小太监有一个算一个没有没挨过他骂的,就连站在外面站岗的龙禁尉和御前侍卫都没饶了,每日里总得有那么几个成了今上的出气筒。这几日唯一一件让皇上心情好转的事情就是睿王司徒晟上的奏折,奏折的中心思想就一个,能不能给司徒昂换个好一点儿的地方住?要是能放出来就更好了。

若是老大、老四、老五说这话皇帝说不定还犯嘀咕,毕竟太子与这几个兄弟一向是不和的,他们说这话就有点儿心机深沉的意思了,可老三不一样。司徒晟幼年时经常受老大欺负,稍大一点儿又因为老四老五的事差点病死,倒是和太子的关系还好。虽然说成兄友弟恭有些矫情,太子也并没多看得起这个出身低微的弟弟,可几兄弟里还真的只有太子没有随便欺凌老三,偶尔心情好了还会赏赐老三些东西,陪他说几句话。

司徒昂被囚,说的是不许他出去,可没说不许别人去探望。可其他几个兄弟里却只有老三去探望过太子,而且一回来就上了这道奏章。文章写得十分动情,很是悲伤,若说老三和太子一点儿兄弟感情都没有反而让人难以相信了。没有感情能写出这样的文章?那“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之语若无真心哪里用的出?

司徒晟表示,他这篇奏折是江源捉的刀,他真心写不出这么声情并茂的文章。江源表示《陈情表》神马的果然是千古佳文,随便抽几句用上都有画龙点睛的效果……

不管怎么样,皇帝算是打定决心咬定青山不放松了,谁劝也没用,朕就是不立储,有本事你就在金銮殿撞死几个!不敢撞死的谁上奏折我就贬谁的官!皇帝一口气贬官十二人,坐在金銮殿上等着下面的大臣撞柱子,可是他们敢吗?

咳咳,那些大臣还真不敢撞死。这要是被记录在史册之上可不是什么太好听的名头,不立储又不是什么桀纣之行,皇帝说不立就不立吧。这群大臣立时就蔫了,这立储风波最终成了一场闹剧。

表面上四个皇子都没占到便宜,皇上还将司徒昂从宫中放了出来关进了皇城外的一处宅院中,似乎没什么大的变化,可司徒晟知道内里面皇帝记了他的好。若是臣子们一个都没有举荐他的就显得过于刻意了,所以司徒晟只让门下十几个黄河两岸出身的官员上了折子,而他自己的那份江源捉刀的奏章最是立竿见影。

司徒昂果然被皇帝换了个位置安放,说明他的奏章十分合皇帝的心意,而今上虽然名义上一视同仁什么表示都没有,可那兵部尚书刘方却在此时致仕了!为何他早不退晚不退就在这个时候告老还乡了呢?此时虽然江源的名号上还是兵部左侍郎,可掌控的权势却是整个兵部,就是过去的兵部尚书也没他权力大,谁让过去三个人控制的兵部现在就他一个人说了算呢,这还不算实惠吗?

至于其他三名皇子,虽然明面上没什么,可工部礼部皆遭到斥责,五皇子司徒易献上的书籍也只得了一句“多将心思放在正事上”,如此三人皆吃了挂落,只他一个得了圣心。

江源给他看了一个详细归纳的表格,上面列出了不少疑似与大皇子有关的勋贵将领和与四皇子有关的世家子弟的职位调动。这些官员本是在膏腴之地为官,虽不是京官,但胜在天高皇帝远,荷包更是塞得溜圆,可自从四年前三藩之乱后皇帝就在一点一点的调拨,把将领们放在没什么战事却容易水土不服染上瘴气的云贵地区了,世家子弟则是安置到了广东、广西、福建、海南……还未开发的穷乡僻壤。

  • 背景:                 
  • 字号: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