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之奶娘的奋斗_第167章

外乡人Ctrl+D 收藏本站

来到京城的这些日子,她算是明白了自家的社会地位了。有权有势的舅舅一家竟然出了京城,这让她们只能住在京城的薛家宅子里。

京城的贵人真的是太多了,一块牌匾砸下十个人来,都有九个是大爷。没有住在荣国府的薛家人,在京城中过得非常的艰难。

跟着母亲一直往贾家凑,宝钗也知道这样的行为和那些在金陵往她身边凑,而让她瞧不上的小家族女儿没有什么区别。

可是她别无选择,京城这地界的水太混了。

也是这个时候,薛宝钗理解了唐朝为什么时至今日仍是留在府里做一个教养嬷嬷的用心了。

京城居,大不易。

史薛二人差不多是一起到的荣国府,进了府,拜见了一番后,这才在史氏的榻前落座。

“什么?宝二哥和林姐姐?”史湘云听到探春小声的将林黛玉不在的事情说了出来,当然不无八卦地将宝玉跟去的原因也说了出来。

“二太太,呃,不是,我是说二老爷也同意这门婚事了吗?”湘云不记得什么时候听人说过,二太太想要让自己娘家的侄女嫁给宝二哥的。

探春向史氏的位置抿了抿嘴,言下之意,不言而知。

史湘云撇了下嘴,心里有些说不出的失落。倒不是为了这段婚姻,而是有人惦记,有人做主的这件事情。

她羡慕,她嫉妒。羡慕有人真心的关心,也嫉妒林黛玉所拥有的一切。

她是这府里名正言顺的表姑娘,老太太心疼她,大太太怜惜她,她还有一个当高官的父亲,还有一个只小了她一岁多的亲弟弟。

而这些她都没有。她不知道将来她的婶子会怎么发嫁她,她也不知道这个世上还有谁会真的把她放在心上。

而就在史湘云和探春说话的时候,薛宝钗也成功的在老太太面前大大的刷了一把好感度。

当下,史氏便留了薛宝钗和史湘云在府中小住几日。这几日,由于史湘云的疏离,薛宝钗在史氏那里倒是占了先机,得到了不少的好感。

等到史湘云回过神来的时候,又是气得咬牙切齿,口不遮拦。

薛宝钗和史湘云都居住在老太太的院子里,而房间还是连在一起的。所以两边有什么动静,都是一目了然。

而当史湘云说出林黛玉克了父亲,又克了父亲后,现在就换人克时,薛宝钗扯了扯嘴角,无声的笑了。

人家林家太太和老爷可不是林丫头一出生就没了的。就说是克,那林家至少还有一位林大爷呢,你史湘云才是真正克父克母的扫把星吧。

想到宝玉毕竟是自己的亲表弟,林丫头也与自家有了一丝关联。给身边的下人使了个眼色,薛宝钗便歇下了。

不久后,荣国府内便传出了史大姑娘嫉妒未来的宝二奶奶林姑娘是扫把星的话。

水氏管家多年,想要查清点事情,并不难。几番寻问,便知道了事情始末。好笑的摇了摇头,这些小姑娘的心思呀,可算是用错了地方。

趁着一日午膳后的一点时间,水氏将府里发生的事情,一五一十的告诉了史氏。史氏脸色便是一沉。心中有些郁郁。

第二天,便将薛史二女送回了家。有生之年,再也没有主动的提出邀请接过人。

这些事情,唐朝看在眼里,也只能微微叹了口气。

。……

林家和贾家都是官宦人家,自然是可以用几百里的驿站捎信的。刚过了正月,府里便收到了南边的来信。

信上说,林如海的病起起伏伏,总不见好。不过私下里已经问过大夫了,怕是好不了了。信上还说,林如海自知久病难愈,已经同意将黛玉嫁给宝玉为妻,婚礼就定在端午前后。

之后信上的内容就是一些杂七杂八的事情,比如说林家给林黛玉请了十来个绣娘绣嫁衣和其他所需的嫁妆。

再比如说,林黛玉还小,宝玉也小,按例应该陪嫁的数套衣服,都以布料来代替。还有林家的财产,百分之八十都在京城,此次成亲,只是先列了嫁妆单子,待到回了京城再将那些嫁妆从林家抬到贾家去。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的是,贾敏去逝前,得到了一批好木头料子。当时便请了南边有名的木器师傅给黛玉做了一张千功拔步床。五月份成亲时,那床正好就能用了。

其实若不是林如海一直在这扬州城当着属一属二的大官,估计也不会先可着黛玉的嫁妆做,要知道人家师傅可是南边出了名的好手艺,排对等着的人,海了去了。

这也是跟其他地方的风俗不一样。别的地方都是姑娘定下了婚事才开始操办家俱,但在这里,那是只要能排的上队,就先预备出来的。

就这样,日子在唐朝和史氏的期盼下终于走过了五月,到了六月。南边来报信的人才进了府。

婚礼一切顺利。

见状,唐朝情不自禁地念了一声阿弥陀佛。宝黛二人的婚礼,比她娶儿媳妇都要让她惦记难安。

☆、第98章

第九十八章

送到京城的信件,轻描淡写了这一场亲事。其实在成亲前,宝玉便在李凝的帮助下,张氏的默许下,悄悄地见了一回林黛玉。

宝玉告诉黛玉,自己无心仕途。将来到顶也不过是个进士。或是在衙门里找一个轻松的文职,平时抄抄写写。

黛玉是个什么性子,清高无尘的。对于将来能不能有凤冠霞披还真的没有放在心上。决定婚事的时候,黛玉才九岁,而此时的黛玉也才刚刚过了十岁的生日。害羞什么的,还要再等上几年。

听到宝玉这么说,便也起了谈性。读书难道只是为了出仕吗?

读书,明理。增长见识。

一个会读书的人,不一定能考的上进士,一个不会读书的人,也不一定不能当一个好官,造福百姓。

什么样的人,能做什么样的事情,并不是读多少书可以决定的。无论是宝玉还是黛玉都是非常认可这句话,尤其是说这句话的人是唐朝时。

这份可信度又大大的增加了。

别的不说,李狗蛋的人生经历便充分验证了这一观点。李狗蛋和他兄弟李漱是一起被唐朝启的蒙。但在读书上,也不过是三百千这样的书籍。

可人家就是马养的好,朝廷也不是只要会读书的人去当官的。马养的好,东西做的好,照样可以当官。

可书读的多了,考上举人,考上进士,并也不一定会做官。且不说是不是没有机遇,也不说是不是没有遇到伯乐,只说这些人里面,是不是真的都懂如何做官,便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 背景:                 
  • 字号: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