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和_第505章

来自远方Ctrl+D 收藏本站

  送信的是朱能身边的亲卫,这名亲卫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前锦衣卫。

  可以想见,这封奏疏绝对会第一时间呈送御览。

  亲卫出发后,朱能仔细瞅了孟清和两眼,发战争财,给皇帝送钱,还明摆到了台面上,这脑袋是怎么长的?

  朱能了解永乐帝,只要这封奏疏抵京,想找孟清和的麻烦,也得看皇帝同不同意。

  “贤弟果真大才,为兄自愧不如。”

  孟清和:“……”

  自从拉上成国公一起赚钱,这位就满口的“兄弟”,一脸胡子拉碴对他叫弟弟,不嫌差辈吗?

  抛开这些,仔细想想,抱上永乐帝大腿,再靠上成国公这棵大树,貌似也不错?

  

  第一百七十四章 难题

  

  十二月的南京,雨雪连绵。

  天愈发冷,出身北方的城头戍卫好似又回到了边塞。

  金陵之地罕有如此大的降雪,户部奏报,应天十八府多处遭灾,有个别州县甚至降下冰雹,损坏房屋不算,苏湖等地的冬小麦恐会歉收。

  右顺门内,当值的户部左侍郎和两名郎中对坐苦笑。

  往前两个月,顺天八府遭灾,陛下免了今明两年的钱粮,如今应天又遇天灾,明年的夏粮怕是无望。

  “长此以往,当如何是好。”

  户部不差钱,永乐三年,国库里的金银铜钱比皇太孙在位期间加起来还多。

  可金银不能当饭吃,不能充禄米军粮。

  临到年关,勋贵和朝官排队等着领粮。依惯例,还要以舟师运粮至天津卫和顺天府。拨拉算盘,算出所需的数额,户部上下都急得上火。把粮册看出花来,也凑不齐这么多粮食。

  “或可奏请陛下,再以宝钞抵充部分禄米。”一名郎中道,“宝钞不可,铜钱亦可。北疆的军粮可暂时从顺天八府和大宁等地的府库筹集。河间保定等地虽有天灾,宣府大宁等地却是丰产。开原广宁两地互市也有富余,可奏请陛下,请汉王赵王两位殿下……”

  “不可!”

  郎中的话未说完,就被打断。

  户部尚书夏元吉推门而入,身上的斗篷覆了一层薄雪,乌纱上也落了水痕。

  “司徒。”

  值房内的三人立刻起身拱手。夏元吉除下斗篷,正了正帽冠,回礼之后走到炭盆旁,冻得发僵的双手总算暖和了些。

  “不必拘礼。”

  经历过永乐初年和永乐三年的起落,南京户部多次换血。侍郎,郎中,员外郎,司务,主事,隔几个月就会换上新面孔。只有夏元吉始终稳坐尚书之位,同北京的郁司徒一般,堪称南京户部的定海神针。

  “诸位暂听本官一言,今上奉行太祖高皇帝之法,以钱钞充禄米能缓解一时之急,却无法从根本解决难题。为今之计,当设法筹集库粮,不言其他,安南大军的粮秣万万不可拖延。”

  此言一出,之前谈话的三人都是一凛。

  “司徒所言甚是!”

  北疆的军粮可以暂时从大宁等地借调,征讨安南大军的粮秣却只能户部想办法。就食当地可以,但大战刚启,陛下又下令不得伤稼轩,此事十分难办。

  “若从广西调粮……”提议的郎中都没多少底气。

  之前大军驻扎之处,已征调一批粮草,再征,难保当地的土官不会造反。

  户部尚书和三名下官员互相对望,都叹了口气。

  国库没钱,愁得上火。

  有了钱,仍旧愁得上火。

  夏元吉本想与部中同僚商量解决办法,结果大家都是一脑门的官司。

  空有满库金银铜钱,却为粮食发愁,这叫什么事!

  户部尚书在值房里发愁,大明的最高统治者朱棣,正在奉天殿西暖阁里发火。

  礼部的奏请被摔在地上,朱棣横眉立目的拍着桌子,怒斥道:“太祖高皇帝之制,民年四十以者始听出家!今直隶及浙江诸多府县,请度牒者竟达千八百余人,其间多为弱冠而立之年者,是不知朝廷之令?!”

  礼部尚书跪在地上,一脸的愁容,“陛下,此事……”

  “朕不想听你解释!”朱棣怒道,“朕只问你,这一千八百人的度牒,可是礼部许发?”

  “……是。”

  朱棣怒火更炽,“如此多壮年之人私披剃为僧,僧录司不加详查,便给以度牒,是为渎职。礼部不考其行,更有失察之责!尔为一部掌印,不能驱下官尽其责,理应同罪!”

  礼部尚书硬着头皮道,“陛下,臣知错!”

  郑尚书脸苦,心里更苦。

  实话实话,虽然僧录司归礼部管,但这件事真不是他的责任。锦衣卫给皇帝递条子之前,他同样被蒙在鼓里。一千八百人的度牒,说发就发,一点风声不漏,郑尚书竟不知道,自己手下有这等能人!

  如果能平安过了天子这关,不被摘掉乌纱,他必定会追究到底,让背后推自己顶缸的小人好看!

  真当他郑赐是个软柿子,任由搓圆捏扁不出声?

  郑赐心中将背后害他的小人唾骂千遍,表情却愈发惶恐,不做任何辩驳,连连请罪。

  见郑赐认错态度良好,永乐帝冷静下来,也晓得这事不能全怪他。念及夺下南京之时,郑赐迎驾有功,朱棣终究没摘了他的乌纱,只罚俸三月,令其回家反省。

  • 背景:                 
  • 字号: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