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世家再醮记_第11章

华飞白Ctrl+D 收藏本站

  于是,兄妹二人带着侍婢仆从,缓步朝山下走去。这座山并不高峻,与那些名山大川相比,也不过是个林木森森的小坡罢了。又因附近寺观众多,平日也常有不少香客往来,上下山的路径皆铺了青石板,所以并不难行走。

  时近五月,阳光已是颇具威力,但走在几乎遮蔽了头顶的森林石径上,却依旧是凉风习习、舒适惬意。

  王七郎指了指旁边的一个岔路口:“那边便是清云观了。说起来,一直没带你去瞧瞧那几丛芍药,实在可惜了。不过,待回到长安,自家园子里的芍药也应该开得不比它们差。”

  王九娘好奇地侧身瞧了瞧,小径弯弯曲曲,通入松林深处。虽没能见到屋檐围墙,却隐约听见钟声阵阵。她摇了摇首,道:“听阿兄说起来,这清云观也不过是座普通的道观而已,没有道法高深的观主,亦没有多美的景色。至于那芍药丛,这些天阿兄大概已经将那些开得好的都折来与我簪在头上了,我便也不觉得有多可惜了。”

  王七郎不由得大笑起来:“说得倒是。守门的小道童每一回见到我都是一付苦脸,似乎恨不得立刻将那几丛芍药移到别处去才好。不过,在这观内认识的几个文士,倒是心性、才华俱是不错。”他忽然细细听了听动静,又笑道:“真是说曹操,曹操便到了。”

  王九娘正疑惑,便听见后头一阵脚步声传来。

  自刚才那条岔路上,快步走来了几位年轻男子。他们中,年纪轻的不过十七八岁,年长的也不足三十,皆穿着有些褶皱的圆领衫,行色匆匆地边赶路边低语着什么。待瞧见王七郎后,几人均是神情微松,露出半是怨怪半是欣喜之色。

  “王兄怎么不待我们醒来,便不告而别了?”

  “是啊,王兄走得也太匆忙了。”

  “总得让我们送一程罢。”

  王九娘闻见他们身上传来的淡淡酒味,不着痕迹地退了几步。王七郎瞥了妹妹一眼,微笑着道:“昨夜咱们喝得又尽兴又畅快,该说的也都说了。今早发现你们都酒醉未醒,我也不忍心再将你们都拉起来了。相交相知一场,又何必拘泥送与不送这等小事?”

  “王兄说得好!我们几个适才也合计了一番,就不给你送行了——干脆直接跟着你一起回长安便罢。”

  “是啊,在洛阳也待得够久了,回长安便该好生准备贡举之试了。”

  “咱们的文贴,也该寻机好好投递一番了。”

  “最近的诗文正好能用得上!”

  王七郎不由得莞尔:“也好,若是送行便罢了,若是同行,自是再好不过。此去长安十余日,途中说不得还能多出些佳作。”

  年轻男子们个个意气风发,都齐声大笑起来。

  这时候,才有人发现王九娘与几位侍婢似有些不同。女子装扮成男子,又未刻意掩饰形态,只要稍加注意,便能认得出来。不过,扮成须眉的女娇娥在长安、洛阳早已成了一道道亮丽风景,他们倒也并不算太意外。

  “王兄,恕我等唐突了,不知这位是?”

  “正是舍妹。”

  王九娘便垂首与这些士子见礼,侍婢们则退得更远,低首静默不言。有外人在场,她再与他们一起下山便不太合适了。于是,她只能略有些遗憾地坐上了檐子,暂时辞别了兄长,先一步下山去了。

  山下,赵九牵着几匹骏马,正立在装载得满满的车队前静静守候。见王九娘乘坐着檐子下了山,立刻迎了上去:“九娘请入马车。”

  王九娘见他牵了这么多马匹,又想起方才那群年轻男子的人数,竟正好能对上,不由得微微蹙起眉来。等入得马车内,丹娘便立刻让青娘出去问问待会儿会在哪里用午食、晚上去哪里投宿,她们可需要准备帷帽之类的细节。青娘对这些问题也甚为好奇,便带着两个小丫头缠上了赵九。

  待马车里只剩下她们两人后,丹娘压低声音问:“九娘,怎么了?”

  王九娘恍然回过神,眉头略松了松,道:“阿兄莫不是早就料到这些人会一同回长安?不然怎会教赵九正好备了那么多马匹?”

  “七郎料事如神而已。”丹娘倒似并不觉得意外。

  王九娘摇了摇首,没有再言语。不知为何,她总有种兄长似乎在打什么奇怪主意的错觉。这群文士衣着朴素简单,家世门第应该很一般,所以才寄居在道观中。兄长可能只是起了爱才之心,想帮他们顺利回到长安,又不愿直接赠程仪伤了他们敏感的自尊,这才巧妙激他们同行;也有可能想与他们在这段旅程中继续加深了解,日后助他们一程,不教他们埋没了才能。但,她总觉得这些都并不是他的本意。

  该不会……

  他正在思量着从这群人中间,给她找个青年才俊吧?

  王九娘一激灵,无奈地笑了起来。但愿只是她多想了。她明明都已经说过她不愿再嫁了,兄长恐怕也只当她是一时伤情而已。或许只有等日子久了,他才会放弃这种念头罢。

  如此,本是兄妹一同回长安的旅程,便多了几位同伴。

  由于心存疑虑,王九娘举止行动便格外小心翼翼,随时随地都带着丹娘、青娘在身边,也不敢随意走动。她白天待在马车中,也不掀开车帘看外头的景色,只是闷着读书读经,或者与侍婢们说笑。也因此,只有在进朝食、午食、夕食时,她才会远远地与那几位年轻文士见上一面,互相遥遥行礼致意。在这种彼此都敬而远之的状态下,她倒是渐渐觉得自在了许多。

  而王七郎也始终没有做出什么特别的举动。他一面不忘记细心叮嘱侍婢照料妹妹,定时询问她的身体情况,一面又与那群文士一同骑马奔驰、谈天说地。王九娘在马车内,经常听见他们畅快的大笑声,或互相打趣,或者随时冒出几句众人都津津乐道的精彩句子。旅程因为有了他们,确实也更添了不少兴味。

  如此几日便倏忽间过去了,王九娘已是松了口气,觉得自己可能是想得太多了些。就算兄长确实有让她再嫁的意思,肯定也不会急于一时。而且,有了张五郎这种前车之鉴,或许他反而会更挑剔才是。

  ☆、第十一章 路过潼关

  一行人日行七八十里,不紧不慢地走了七八日之后,终于来到了潼关。潼关是扼守关中的要冲,京师长安的门户,亦是自东向西去往京畿地区的必经之路。它南邻延绵千里的秦岭,西接险峻孤绝的华山,北依渭河与黄河交汇之处,东面亦是山峰相连,只有中间一条羊肠小道通往关内。如此险要之处,从古至今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古战场与传说无数。由此,凭吊往昔、怀古思今的文人骚客也始终络绎不绝。

  王九娘早便听兄长提过,他们会在潼关附近逗留一日。于是,当车队徐徐在潼关外停下来后,她亦丝毫不意外,甚至心中还有些许雀跃。这些日子她都闷在马车里,早晚也只能在邸店的房间内转几圈,浑身早便是又酸又麻了。因而,她比任何人都期待兄长赶紧带着那几个友人走远些,她也好抽空下马车松松筋骨。

  “九娘。”青娘掀开车帘,左右瞧了瞧,欣喜道,“七郎他们下马了。”

  王九娘瞥了车外一眼,示意她继续实况播报。

  “赵九大兄去旁边的食肆买了酒。咦,七郎过来了!”青娘赶紧缩了回来,小脸煞白。

  紧接着,王九娘便见竹编的车帘被缓缓地拉了起来,露出兄长那张虽然风尘仆仆但仍然不掩风度的脸。

  “九娘,阿兄与钟十四郎几人去一趟大河河谷,打算边饮酒边吃炙羊肉,至少须得费上三四个时辰,你去么?”最后那句询问,仿佛是不经意之间顺带提起,丝毫听不出什么特别之处。

  早就已经放松了戒心的王九娘眼睛一亮:“阿兄尽管去罢,我就在这附近走一走便罢了。”她对这种文士聚会当真没有任何兴趣,一则很可能听不懂,二则万一兄长兴致上来让她点评一二,她到底说什么才好?妙口生花是决计不可能了,太原王氏三房嫡支嫡女的面子也委实丢不起。

  王七郎挑了挑眉,发现她似乎确实不感兴趣之后,几不可闻地叹了口气:“也罢。我把赵九留下来保护你。若是我们回来得晚,你便先入关城,到里头的邸店投宿,歇息一夜再走。”

  “阿兄放心。”王九娘弯起了嘴角。

  她自以为掩饰得很好,但王七郎早便已经看穿了她那期盼他们早点离开的小眼神。即使知道妹妹这几天是拘得有些狠了,他也算是被那几位朋友无辜牵累,做兄长的也仍觉着微微有些内伤。于是,他轻咳一声,吩咐丹娘、青娘好好服侍之后,便有些萧索地离开了。

  “九娘。”不多时,马车外便传来赵九一贯冷静的声音,“七郎与客人都离开了,可要下车走一走?”

  “好。”王九娘忙不迭地下了马车,顿觉神清气爽。

  站在马车边,她第一眼自然看向了千古雄关潼关。那是一座造在山坳中间,用于屯兵的小型城池。城池之外还有更坚固结实的关城。潼关的关城因地利之便,只需将周围的山地囊括其中,便营造出了易守难攻的城防。而面西的关城门楼高达将近六七丈,底下的门洞窄而幽深,门洞上方刻着“潼关”二字,被时间侵蚀得略有些剥落了。无论是门楼上垛口处,或是门洞中间,都立着一队队目光里萃着煞气的士卒,紧紧地盯着过往的行人不放。

  由于此处地处要冲,门卒验过所也格外细心,停在门楼外的车马已经排成了长队。步行之人、下车走动之人越来越多,又兼有冲着潼关名气而来的文士,人头攒动,竟让这充满威煞之气的潼关外围变得像洛阳南市那般热闹。

  • 背景:                 
  • 字号: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