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凰涅天下_第1385章

君朝西Ctrl+D 收藏本站

第二件事更严重了。欧阳修妻子的堂弟蒋宗孺犯了事,遭到弹劾,蒋本来希望欧阳修能帮自己开脱一下,没想到欧阳修却上书要求尽快处理。蒋对此恨恨不已,就揭露出欧阳修和大儿媳吴春燕有染。这真是一个晴天霹雳,这件事还被人告到皇帝那里去了,不过宋神宗不相信,方才作罢。

这两件事对欧阳修的打击很大,他心灰意冷,一再要求辞职,但未被允许,过了几年,就去世了。定谥时这两桩事被太常寺卿给翻了出来,影响欧阳修谥号“文”——从这么来看,似乎单谥“文”又比双谥高。

然而究竟何为真相,争议颇多,也无法就此断定“文”比“文正”高。

再看朱熹定谥时,刘后村言:“(朱熹)庇民之学,郁而未伸;著书立言之功,大畅于后。合文与忠谥公,似矣而非也。有功于斯文而谓之文,简矣,而实也。请以韩子(韩愈)之谥谥公。”——按此理解,“文”的谥号是比较符合朱熹的道德文章,而忠字则不及,和朱熹一生的官运联系,确无大忠之事表现出来。

某西个人认为,谥“文”之人有个规律,就是本身是学问大家,但是和政治的牵连并不大,这点从“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程朱理学”的朱熹,“新乐府运动”的白居易,"西昆体"诗歌主要人物杨亿等都可以看出来,虽然为官但是都不算是国之重臣,其他名气较小的如李翱、陆希声、权德舆等都是诗人出身,参政也不深入,或许可以由之认为谥“文”,是以突出表彰学问上的造诣?而在政治上的功绩不显著,故而没有选择另外一个字来配合。

当然上述规律有一个人是特例,即主导熙宁变法的宰相王安石,这是不折不扣的国之重臣,为什么也是单谥文呢?

结合当时的背景来看,王安石的谥号“文”是哲宗定的,当时新旧两党的势力仍然在相互抗衡,哲宗本人也经历了从一个旧党支持者向新党靠拢的过程,特别是由于支持旧党的高太后的存在,情况变得更加复杂。

所以,王安石的谥号很可能是一个政治上的妥协。

无论“文正”还是“文成”,旧党都不同意王安石定此谥,“文正”是要德才兼备、恪尽职守、忠君爱民——旧党认为王安石敛财,失君子之德,又乱法害民,不足以为正。而“文成”的成有安民立政之意,显然旧党认为王安石也是不具备的。于是,最终单谥一个“文”。

正文 395服议之争

朝廷下了赐谥官诰及御赐祭文,由宰相偕众宰执宣旨读谕,并携门下都官、太常齐至祭拜,这是仅次于皇帝亲奠的规格。原本赵构想御驾亲至以示隆恩,但被丁起、胡安国、谯定等都堂、门下官员一起谏阻,省得皇帝在灵前见到那对“伉俪”生出是非。因为这两三日来皇帝暴怒杀人的表现,宰执门下重臣都认为皇帝已失却帝王的冷静克制,还是少生事端为好。

朝堂这一回定谥特别快,仅三四日就出来了。

往常旦有争议的定谥,文官们至少要吵个十天半月才有结果。那些有封谥资格的品官之家停灵特别久,就是因为按赐谥之例,必须在灵堂宣读,不可在出殡下葬后再宣赐谥诰,所以非得等着朝廷赐谥下来后才敢出灵。

但名重生停灵仅七日。宋人丧仪的停灵时日并无统一,有三五七日,也有长则百日。但名重生向来不喜礼仪过繁,尝言“哀者,在乎心,不在乎礼”,故一众子女遵从他意愿,只停灵七日。朝官们头回遇上了“不等谥”的人家,太常和都堂门下只能快议快决,赶着在停灵三日后定了出来,否则莫说出殡后颁谥极不尊重,就算再迟上个一两天也要备受非议。皆因东海之战后,名重生的声望已达到极高地步,朝廷若表现出轻忽怠慢,必会引起江湖武林的强烈不满。在这种景况下,朝廷的定谥和追赠都不能不快。而快,就意味着争论的两个派系必须互相妥协让步,否则,哪有这么快就出结果?

众官肃穆而行,名可秀和卫希颜在官员致奠的灵堂门口相迎,。

灵堂内铺了白边素色的毡席,两人都只着了白布袜,头戴粗麻斩衰冠,额系首绖( dié),绳缨垂于耳下,身穿白布深衣,襟上缝着衰片,腰系绞带,上加腰绖,衣冠带均为粗麻,却无损两人的风采气度,唯面容沉肃,庄穆更胜平常。

众官看清卫希颜的服冠,都大吃一惊,眼眉止不住抽了两下。

这是斩衰服?!

宋人的丧服之礼承自先秦,唯上衰下裳的衣式改为深衣式样,但五服的等级和持服规制都未变,按先秦《仪礼·丧服》分五服,其中最重的服礼是斩衰:子及未嫁女为父母,媳为公婆,承重孙为祖父母,妻妾为夫,均服斩衰。但为人婿者,只为岳父母服最轻一等的“缌麻”。

——卫国师这是以“媳”的身份持服吗!?

众官强捺惊愕表情,于门廊下脱靴,均穿着白色的细麻布袜,踩着毡席鱼贯而入,进入灵堂后便齐列于香案西侧。

香案两旁香烛缭绕,案上正中置放着名重生的牌位,左右摆放着祭物。香案的后面就是名重生的灵柩,已经大敛合棺。

整个灵堂肃穆庄重,沉静无声。

丁起走到香案前,紫袍大袖一合,叠手一揖,向名重生牌位躬揖一礼,此为代天子行祭。然后直立转身,从袖中取出绫锦诰旨,展开吟道:“宣——赐谥诰。”

灵堂内的所有人都跽跪席上听宣。

丁起宣读道:“制曰:录善叙功,制实通于古今,赠官赐谥,义斯笃于始终。故宗师名重生,威名震于华夏,仁义存乎宇内。持弘道之志,开宗立派,威强睿德,怀仁体爱,宏济生民。谓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昭于义也。一代武宗,立武之侠道,扶正义,济困厄,为侠之本,保国安民,为侠之大,诚为世之英豪旌表。夫志士仁人,无侠武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辟土斥境,光有大功,德勋攸存,必与山河而并久。行之迹,功之表,特与赐谥武义,赠检校少保、开府仪同三司。於戏,仁以致武,已遂平生之志;义宜逮远,永垂奕世之光。”

  • 背景:                 
  • 字号: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