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桓容_第894章

来自远方Ctrl+D 收藏本站

  为何不召各州刺使和太守归京?

  真这么干了,朝廷勉强能走上正轨,却会引出更大的乱子。

  无他,镇守地方的大佬离开,留下的位置谁来填补?

  再者言,长安战乱刚平,此时召各地刺使入京,必定有人心生疑虑,以为秦氏兄弟不信任西河旧部,打算明升暗降,借机削弱各人手中的权利。

  不能怪人心多疑,实在是夏侯氏开了个坏头。

  夏侯氏追随秦氏数年,予世人的印象始终是忠心耿耿。这样的家族都能造反,逼死追随多年的旧主,秦氏还能相信谁?

  君臣互不信任,民间必会流言纷纷。长此以往,王朝的根基恐将动摇。

  自汉末以来,一代而亡的政权并不鲜见。尤其是战火丛生的北方,动辄灭国,都城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对此,秦璟也没有太好的办法。

  夏侯氏叛乱虽平,留下的隐患着实不小,短期难以消弭。又有唐公洛的例子在前,众人心思难定,短短一个月期间,竟有五郡太守挂印,有的甚至举家南逃。

  这些人要么同夏侯氏等人有旧,要么就是在夏侯鹏起兵时做壁上观。虽没有实际参与叛乱,却也没有旗帜鲜明的站在朝廷一边。有的还曾暗中资助夏侯氏,为其送粮送钱。

  说白了,从犯不足,帮凶有余。

  秦璟兵入长安,反贼尽数伏诛。担心秦氏兄弟翻旧账,一家老小都要遭殃,不尽速南逃更待何时?

  问题在于,他们有意投靠桓汉,桓汉却未必肯收。

  “朕的确求才若渴,但是,不是什么‘才’朕都会收。”

  桓容撂下这句话,无异于是关上大门,断绝这些人的南投之路。

  如唐公洛这般,桓容自是敞开大门,来一个收一个,陆续加以重用。对于这些两面三刀,爱好骑墙,没有半点忠心信义之人,必定伸脚踹回去,用足十成力气。

  “官家有旨,凡南逃的北地官员,查明实情,同长安叛乱有关,一概不许入境。”

  这个时候南逃,不是心中有鬼才怪。

  如果真的忠于秦氏,得知秦璟入长安,该拊掌庆贺才是。不庆祝且罢,反而挂印离去,拖家带口往南边跑,明显和秦氏不是一路。

  对于桓容的这个决定,建康朝廷有不同的声音。

  多数人支持天子,也有少数人以为不该将事做绝。

  这些人举家南逃,必定同秦氏彻底决裂。借他们之口,可以对长安有更多了解,今后说不定有更大的用处。

  “此言差矣。”

  不用桓容开口,贾秉慢悠悠开口,“此等无信无义之徒,今日能叛长安,何言他日不会叛建康?”

  如果是仰慕桓汉之名,真心投靠,留下亦是无妨。

  这些人的本意却是保命。

  与其冒着和秦氏立刻开战的风险留下他们,不如直接撵走,还能卖长安一个人情。

  为统一南北,长安建康早晚要开战。

  两国开战,该是锣对锣、鼓对鼓,正经摆开架势。如果因为这些鬼蜮小人起争端,实在是得不偿失。

  如果被有心人挑拨,将建康同夏侯氏谋反扯上关系,使得天子背上污名,冤不冤?

  贾秉三言两语将事情挑明,之前反对的文武全部哑火。

  桓容坐在龙椅上,表情十分严肃,似是一心听取群臣意见,事实上正一心二用,中途开始走神。

  日前从北边传回消息,进入五月,北地依旧少雨,幽州和并州又有大旱和蝗灾的迹象。并且,秦璟带兵返回出长安,秦玓暂时离开三韩,边境出现空虚,乌孙、高车几部和残存的高句丽势力又有些蠢蠢欲动。

  今年的北边注定不太平。

  他该怎么做?

  借机北上,还是……

  桓容越想越深,眉心越蹙越紧。冕冠垂下的旒珠轻轻晃动,神情愈发显得严肃。

  哪怕不是故意,见到这样的天子,文武群臣都不免感到压力。尤其是之前出言的几名侍郎少卿,此刻都是脸色微变,颇有几分惴惴不安。

  退朝之后,桓容回到内殿,换下衮服,摘去冕冠。换上长袍玉带,用过一盏茶汤,信步走出殿门,打算到廊下吹吹风,理清一下思绪。

  走着走着,迎面遇上刚刚拜见过太后,正要离开的司马道福和王法慧。

  见到桓容,两人福身行礼。

  “陛下这是要去长乐宫?”

  司马道福时常入宫,遇上桓容不是一次两次。

  早年间清瘦的少年,如今已经长成,凤骨龙姿,鹄峙鸾停。每次见到桓容,司马道福都难掩眼底的惊艳,免不得要多看几眼。

  好在她晓得分寸,并未有什么出格的举动。

  实事求是的讲,司马道福绝没有什么旁的心思,不过是和建康城的女郎一样,见到美郎君,驻足“观赏”而已。

  桓容笑了笑,简单寒暄两句,径直往长乐宫行去。

  目送他的背影,司马道福发出一声叹息,被王法慧轻轻推了推,愣了一下,旋即摇头失笑。

  “怎么,官家不美?”司马道福挑眉笑道,“每次官家出宫,建康城都是好一阵热闹。难得有机会,自然要多看上两眼,免得今后后悔。”

  王法慧不知该说些什么,干脆什么都没说。

  但她必须承认,司马道福有一点说得没错,每次桓容露面,在建康城都会引起“轰动”。

  • 背景:                 
  • 字号: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