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和_第431章

来自远方Ctrl+D 收藏本站

  自己被老爹收拾过了,自己的儿子,儿子的儿子,也甭想逃过这一遭。

  洪武帝的儿孙,就要想他人不能想,做他人不能做。情商低些不要紧,智商和体力高就行。

  永乐帝的显摆之举,引起了宗室耕田的风潮。皇室在民间的风评,尤其是天子在百姓间的声望,顿时节节拔高。

  连番遭到表扬,朱高煦不免写信和好兄弟好朋友显摆。

  接到朱高煦的来信,孟清和有点晕。明朝历史上,有宗室集体上山下乡,忆苦思甜这回事吗?

  思来想去,心中没准,干脆不想。

  反正不是件坏事,有宗室带头艰苦奋斗,朝中文武也该仔细想想,改变一下观念。不然,非但天子看不惯,百姓的口水都能把人淹死。

  以往,皇族宗室总是官员口中的反面教材,各种横征暴敛,欺男霸女,扰乱市场。战斗中的言官时刻眼睛擦亮,逮住尾巴就要参上一本。

  如今,永乐帝的兄弟侄子们不横征暴敛,也不欺男霸女,开始一心一意的种田,发展生产。期间陆续有藩王上表,请裁减王府护卫,降低税收,并出钱大力支持天子的航海计划,进而带动其他宗室成员纷纷效仿,一心一意为大明的经济腾飞做贡献,想参也没地方下手。

  相比之下,朝中官员的火炭冰炭,各种孝敬成为了最突出的弊病。每次接下孝敬,总觉得烫手,不晓得是收下好处还是得了麻烦。

  大明宗室的举动,不是孟清和能置喙的,即使被赐姓,户籍做了变动,他也只能算半个编外人员,顶多是对藩王和世子们的举动拍几下巴掌,大力赞扬。

  藩王们只是为了自保,做表面文章,还是真心实意为国奉献,那是天子该操心的事情。

  孟清和要做的是扎根大宁,大力发展本地经济,充实军事实力,丰富边军和边民的文化生活,将大宁发展成塞北的一颗明珠,引得草原上的邻居各种流口水,就是看得见摸不着。

  想想,忍不住就要大笑三声。

  好吧,他又苏了。

  摸摸下巴,这真怪不得他,实在是近段时间好事太多。

  大宁的丰产屡得朝廷夸奖,天子的恩赏一到,都司上下无不喜气洋洋,孟清和自然也不能例外。

  沈瑄来大宁过年,两人一同守岁,其间种种,不必多提,提了就要脸红。

  正月里,大宁第一次开灯市,灯火辉煌中,沈瑄牵起他的手,将一盏走马灯递到他的手中。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吾愿同十二郎结发,共今生之好。”

  面具挡住了孟清和的脸,却遮不住他通红的耳朵。

  他不晓得自己是如何跟着人群绕城一周走百病的,也不记得自己是如何回到伯府的,只记得握住自己的那只大手和流淌在耳边的声音。

  温热的掌心,指腹和虎口的茧子,连同那双深黑色的眸子,都深深印入了他的心中。

  一夜。

  何等的疯狂。

  清晨醒来,不愿睁开双眼。

  如果是梦,他想一直留在梦里。直到额头上落下一个轻吻,才不得不从迷思中清醒,看着绯袍玉带的美人,头更晕了。

  他果然还在做梦,对吧?

  想起当时的傻样,孟清和捂脸垂泪。两辈子的脸,都在一个早晨丢没了。

  可他的样子似乎取悦了沈瑄。

  张开手指,摸了摸颈侧,不由得又笑了起来。

  捧着公文寻来的都事立在门外,该不该这个时候敲门,他很是犹豫。自从定国公巡北路过大宁,兴宁伯就变得不太对劲。离开之后,仍不见好转。

  难道是鞑靼和瓦剌有了异动?

  看样子不像啊。

  都事叹了口气,希望兴宁伯只是间歇性发作。毕竟,有个能干又为人和善的好上司不容易。

  出了正月,烟花爆竹的味道渐渐消散,城中集市也恢复了往昔。

  留在大宁城中过年的鞑靼和女真人陆续返回部落和驻地,此次大宁之行收获颇丰,货物售罄不说,正月里遇上的热闹也是回到部落里的谈资。

  建州卫指挥呵哈出和毛怜卫指挥西阳哈亲自到大宁都司拜访了孟清和,感谢他在朝廷设立军民指挥使司时的提醒和帮忙。新设立不久的虎儿文卫指挥也儿古尼也来拜了码头,还送了价值不菲的礼物。

  孟清和不解,待了解到虎儿文卫所处的位置以及三个女真部落之间的关系后,才恍然大悟。

  在呵哈出等人离开后,立刻将送来的东西分类造册,上疏朝廷,并给开原的朱高燧送去书信,朝廷的分化拉拢之策初见成效,野人女真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权利争斗初见端倪,正是下大力气的良机。

  是打是压,是拉拢是帮扶,端看朝廷取舍。

  上疏中附有一份女真诸卫的舆图,虽不甚详尽,却将女真各部落的位置大体标明,各部落之间的矛盾也做了备注。

  永乐帝看完奏疏,第一时间召见了兵部尚书和职方清吏司郎中,将孟清和献上的舆图递到两人面前。

  意思很明白,几个月前,他就下了重订北疆舆图的圣旨,兴宁伯一介武将都有此等表现,兵部至今没给一个准信,是不是动作太慢了点?

  如果南京兵部做不到,他就下令北京兵部全权负责此事。

  “朝廷不养无用之士,朕不用无能之人。”

  不能按要求完成任务,主动点,给有能力的人让出位置。新科进士在六部观政的不少,再不成,到翰林院里挑,庶吉士不够,国子监里直接举贤才。

  八荒六合,泱泱大明,挑不出几个会办事会堪舆的人?简直是笑话!

  兵部尚书和职方郎中先承认错误,才接着表示,之所以迟迟未有舆图呈送御览,实是派往北疆和西南实地考察的人员尚未归来,且为保舆图不出错漏,必须再三核对,才耽搁了时间。

  这个理由,朱棣勉强可以接受,但也提出要求,必须尽快把他要的舆图做出来,尤其是北疆西南等地。

  “朕有大用。”

  “臣遵旨。”

  • 背景:                 
  • 字号: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