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重生之苓娘传_第29章

煌灼Ctrl+D 收藏本站

华苓坐在高椅上看辛嬷嬷忙活,小腿儿悠闲地晃荡,瞟淡定的金瓶和金瓯一眼,明白这两个在爹爹那里有信息渠道,知道了她已经和卫家老五定亲的消息,恐怕对卫五的信息也有些了解。

只是口头约定,婚书未写,谢丞公的态度还是很谨慎的,并没有令知情人将这件事外传,所以现在丞公府里绝大多数的人都并不知道这件事。

不知情的辛嬷嬷因为华苓被外男近身而紧张得额头渗汗,絮絮叨叨说:“我们丞公府到处都有兵丁把守,那外男到底是怎生进来的?虽然年纪不大……今日是丞公老爷的生辰,宾客最是多的,又繁杂,唉,九娘子,你便到晚上府中开宴,需上席去献生辰贺礼的时候再出竹园去吧,不然嬷嬷在竹园里都坐不住啦。”

华苓这才把小丫鬟们都遣出外面,告诉辛嬷嬷:“这是我的未婚夫送给我的匕首,他是卫弼公家的老五,人还不错,这回是翻墙过来看我。他已经走了,嬷嬷你不用担心。”

辛嬷嬷消化了华苓已经被谢丞公许嫁出去的消息,转头一反应过来,那是卫弼公家的小儿子,抱着华苓就开始抹泪:“我可怜的九娘子哟,怎地就许了那样的郎君,便是他家世再好又如何?在战场上刀剑无眼,最是凶险的,若是一个不小心注意,便成了望门的寡啊……”

华苓有些怔然,默默地把自己埋进辛嬷嬷温暖的怀里。从头到尾,只有辛嬷嬷一听,就看见了将来她可能受到的许多苦楚,为她伤心。辛嬷嬷对她是掏心掏肺的好。兄弟姐妹们看她没了生母都会有些怜悯她,但她自己知道,有辛嬷嬷在,就顶得过一百个不靠谱的亲娘。

有温情,有爱,她就能走得很远很远。

当朝四公之一过生辰,便是一朝皇帝也不能彻底无视之。

临傍晚的时候,来送礼贺丞公生辰的客人们已经吃罢宴席走了一茬又一茬的时候,忽有人飞奔来传,皇家太子和长公主来了。

一队隆重的仪仗簇拥着两辆雕龙画凤、分外名贵的车辇行到丞公府门口,有身穿土黄圆领袍、声音尖细、手持佛尘的寺人提高声音通报道:“太子殿下、晏河长公主殿下携陛下赐礼、手书到。”

这来客的分量不轻,便是谢丞公也领着阖家老小迎到了大门口,华苓被金瓯抱着站在姐妹堆最后面,视线很好,看到了步下辇架的太子和长公主本人。

太子身穿明黄色绣飞龙的圆领袍子,今年也才十五六岁,一张白净俊秀的脸,面相犹嫩,但气势颇足。他的动作十分灵活,稳重地下了车辇,又先去后面把晏河长公主扶下来,然后两姐弟齐齐上前以晚辈礼向谢丞公问好,又问候牟氏,态度还算得上亲热。太子身材颀长,晏河长公主竟与弟弟差不多高,若论皇家气势,可能还要更足些,一举一动都透着赏心悦目的雍雅之意。

华苓敏锐地发现,晏河长公主步下车辇的时候,在场的人都彻底的静了一静。

这位声名远扬的皇室长公主缓缓行近时,华苓才意识到那是为什么。

她的美,实实在在让人屏息。

她丰盛茂密的黑发高高梳成螺髻,斜簪一支辉煌灿烂的凤凰衔珠金步摇,金凤凰华美的尾羽煌然飞扬在她鬓发之上,却夺不去她半点风姿。她一张出水芙蓉面浅浅含笑,双眸明亮似含藏进了漫天星辰,穿一袭娇黄色的齐胸曳地裙,臂悬罗带,一步步走上来,竟有无数的人为她的明光所摄,呆怔着说不出话。

谢丞公含笑道:“陛下隆恩,竟令太子与长公主亲来,倒让吾受宠若惊了。这便请入内堂饮一杯水酒罢。”华苓回过神来,不由暗赞,果然不愧是她的爹呀,见多识广,撑得住大场面。

“如此便叨扰丞公了。”太子态度颇为恭谨地应了,少年俊面上还闪过一丝晚辈的羞赧,和微笑不语的长姐一起,随着谢丞公和牟氏步入丞公府。

  ☆、第25章 筑路之法

25

丞公府前院早已开辟成大小设宴之地,这几日吃酒的宾客络绎不绝。

太子和长公主被引入前院布置得最隆重的宴席,谢丞公携着牟氏坐上座,太子和长公主被分在左右最上的席位相对而坐,下面顺次下去都是有资格入席,出现在丞公夫妇和太子公主面前的人,或是朝廷官员,或是世家子弟。

作为丞公的子女,华苓和姐妹们也顺带着被分到了席末的位置,连一贯被牟氏认为身体弱不能见风的三郎也被提了出来,坐在大郎的下首。

从前唐开始胡服胡器就十分盛行。到大丹,与境外的贸易沟通依然频繁,各种胡服胡器,比如高脚床桌椅,在大丹也被用得越发多了。丞公府里家人聚宴的时候,惯例也都是围桌而食,互相之间挨得近近的,颇为亲昵。

但一到盛宴,丹朝人还是习惯依照汉唐形式,人人分席而坐、踞案而食。

这种相对肃穆的感觉让华苓觉得很新鲜,她勉强跪坐在地上,眼睛滴溜溜的往上席看,一眼就看到了代表王相公家来的王磐和谢华蓉,他们在席位中部,在华苓对面的那一边。还有江陵谢氏本家赶过来为族叔谢熙和贺生辰的七八名族兄,他们中最大的都已经二十七八岁,早已入朝为官了,人物也都颇为出色。

这时候才显出金瓯的好来,华苓一有不认识的人就会轻声问金瓯,席上这些客人,居然没有一个金瓯说不出名字来历的。

弼公卫家、辅公朱家都分别派来了祝贺的子弟,被安排的位置和王磐王砗也就上下之间。

更靠前的十数席就都是大丹三品以上的官员了,一个个与谢丞公、太子和长公主同席而饮,都一副与有荣焉的样子。

将整个宴场看了一遍之后,华苓忽然发现,她已经能够清楚地分辨出在座宾客,哪些出身世家大族,哪些是寒门士子出身了。

如王磐这样的世家子弟,不论有无官职在身都好,穿衣打扮且不去看他,但一举手、一投足之间便有自然的随意风流,从表情到谈吐到饮食的动作,样样都几乎完美。

他们自有一股骄矜气度,虽然与皇室太子公主同座而饮,也不会表现得如何出格,无非该饮饮、该食食、该说说、该笑笑罢了。

而那些会亲自来送礼祝贺的官员,便多数出身都不太高,言谈间多会抓住各种机会向丞公夫妻、太子姐弟敬酒,说上些喜气洋洋的讨巧露脸的话。

嘴脸便显得急切难看了些。为官三代,方知穿衣吃饭哪。

两边是泾渭分明的。

华苓看着就觉得很有趣。这个朝代世家依然长盛不衰,不提朱卫王谢,也还有临川牟、颍州姚、陇州李、并州杨等不少传承了两百三百年的家族,许多代人积累下来的知识和富贵,代表着的,就是寒门士子不可能轻易能追赶上来的差距。

现行的朝廷官员选拔制度是科举制和推官制并行的。

当朝官员中的一半,是通过朝廷三年一度的科举被取中进士,然后被授予官职入朝。这些官员里面也有非常出色的,比如时茂方,这位才华横溢的苏州大才子在显圣元年进士及第,被泽帝亲点为状元,十六年之后的今天,他已经成为了泉、建二州刺史,官居从三品。

上代丞公对时茂方的才华赞叹不已,这位大状元当年在金銮殿上九步成诗,那首诗至今还在民间传唱,用字简朴然而情真意切,很是动人。

朝廷三年一度,拔擢寒门出身的人才为国效力,这是对民间学子非常有激励意义的一种用人制度。

学成文武艺,不就是为了货与帝王家?

但是如果考虑到一朝从一品数到九品,拢共官位就那么多,还有一大半都被世家出身的子弟垄断了的话,这现实其实并没有那么美好。

大丹各地学子何止数万,但是科举三年一次,每次只设进士、明经二科。

进士非常难考,每次拢共就取三百来人,但只要考上了,起点官位就是八品到九品之间。

每科有七成以上的进士,在及第之后,便会被安排到地方上去当县令、县丞、监丞等地方官,从此进入慢慢熬资历、等升迁的历程。若是不好运,全国都没有合适的职缺的话,他也还有一条路可以走,便是进皇帝直属的翰林院去当翰林学士,给皇帝整理编修历代书籍,慢慢再等职缺外放。

当然这也不是谁都能去的,丹朝皇帝各个都是饱读诗书、才华横溢的人物,愿意选拔进翰林院的自然也都是文采横溢、通读史书的人才。

剩下两边都不要的那些,流连金陵皇都,等职缺等上一两年是寻常事,也有心灰意冷,打点行装从此回家筑庐行教书育人大业的。

至于明经科,每科取的人数大概能比多上两倍,但是官路进阶就没有进士科的好了,考上了便是进入流外官等,终其一生,最好的也就能做到正八品的官儿。

但是在这个大多数子民都还不通文墨的朝代里,便是流外*等的主簿、仓计史这样的小官儿,也是很需要仰望巴结的存在了。

相比起寒门士子进阶的艰难,世家大族出身的人,只要本身确有才华,官路可以说都是十分顺畅的。

  • 背景:                 
  • 字号:   默认